高温环境的评定及其高产奶牛体温调节特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体温调节特性是环境与营养调控技术的依据,本文从高温季节环境温度(Ta)、体感温度(ET)和温湿指数(THI)与奶牛生理反应的关系,温热环境和体温调节特性的昼夜差异,高、低产奶牛体温调节特性,牛舍环境特征及其冷风机和喷淋降温效果等方面揭示荷斯坦奶牛的体温调节特性。 第一部分,探讨在高温期间,Ta、ET和THI对奶牛直肠温度(Tr)、呼吸数(RR)、平均皮肤温度(mTS)、平均体温(Tb)的影响,再通过回归分析,检讨Tr和Tb与RR、mTS之间关系,剖析奶牛体温调节特性。结果表明,Ta、ET和THI与Tr(39℃以后)回归系数分别为0.13、0.19和0.12℃,与RR(60次/min以后)回归系数分别为2.9、4.5和2.8次/min,与mTs回归系数0.20、0.26和0.17℃,与Tb回归系数分别为0.142、0.189℃和0.124℃。Tr和RR在22:00温热阈值最低。Tb与Tr、RR、mTS回归系数分别为0.99℃、16次/min和1.02℃;Tr与RR、mTs之间回归系数分别为15.7次/min和0.84℃。为了促进散热、高温期夜晚Tr、RR和mTS易于上升,奶牛散热负荷甚大。 第二部分对经历了持续高温的高、低产奶牛体温调节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了高温初期、持续期、恢复期和恢复后期四阶段的生理与生产指标的特点。持续期Ta达到34.9℃,高、低产奶牛产奶量分别比高温初期下降6.4 kg/d和5.7 kg/d,相应的Tr和RR上升,其中高产奶牛上升幅度大于低产奶牛,分别达40.4℃和84.9次/min。在高温初期,高产奶牛22:00时Tr和RR最高。恢复后期,高、低产组奶牛Tr分别38.9℃和38.8℃,生产性能基本恢复,其中高产组达24.8kg/d。高温期间可维持高产的奶牛、依赖高体温散热以适应环境、恢复能力亦强,传统的耐热性评价存在缺陷。 第三部分评价半开放式(A)和开放式牛舍(B)的温热环境及其喷淋和冷风机降温效果,揭示夏季防暑管理的关键问题。第一阶段,舍外Ta平均达37.5℃时,A、B舍内Ta分别为35.5和36.7℃,此时Tr达到39.5℃以上,尤以A舍内高产奶牛22:00最高,平均达41℃;第一阶段平均RR在65次/min以上,高产奶牛在22:00、低产奶牛在15:00最高,分别为94和95.9次/min;平均mTs高产奶牛在15:00高达37.6℃;第三阶段,舍外平均Ta在15:00最高为27.6℃时,此阶段舍内Ta均高于舍外。当Ta低于28℃时,低产奶牛Tr在38.5-39℃之间,低于24℃,高产奶牛Tr略高于39℃。冷风机开启5min后舍内温度降低2.4℃,比舍外低3.2℃,并且降幅有逐渐升高趋势,最高可达5.2℃,平均为4.1℃。舍内温度大于35℃时,现行喷淋系统开启后环境温度
其他文献
<正>“常年招聘,常年缺人”是对当年广大中小餐饮企业招聘状况的最好写照。这种情况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侵蚀了企业的利润,又使招聘工作占用了人力资源部的大部分时
流体机械运行的瞬变过程中各工况参数均为时间的函数,并且存在主要参数的正负方向改变。本文针对流体机械瞬变运行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刚体动力学分析的计算流体力学方
农村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其成员的养老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社会现象。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支持、日常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科普兰一生的音乐活动是极为丰富的。他除了创作了形式多样的一百多部音乐作品外,还参与组织各种音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
<正>毋庸置疑,目前中国是烘焙行业全球最大的生产与消费国家,同时也是烘焙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逐步增长的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日益转变的家庭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增加了对烘
本文构建了覆盖材料传热的理论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试验测定。旨在研究园艺设施覆盖材料传热系数与覆盖材料热物理特性(红外辐射发射率、反射率和透过率等)、工作环境条件(设施
有明一代,以历代官吏考核制度为借鉴,从加强其政权统治出发,制定了更加完备的考核制度。其特点是考满与考察相结合。为保证考核制度的实施,注意反复强调秉公考核。循名责实,
相对于其它部门法而言,中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部门,真正立法始于1973年。但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
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早已是人们熟悉的侦查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是诉讼的举证方式。作为犯罪现场分析理论的两大分支,在侦查实践中它们通常被分开运用。笔者意图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