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来源 :上海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98年后我国实行了房改,取消了集体福利分房政策,初衷希望通过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房地产行业能够提高国民总体收入及消费水品,拉动内需,进而刺激宏观经济增长。近18年来,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并迅速发展,房地产价格也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已然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众所周知,房地产的消费支出金额较大且占居民消费支出及资产财富结构较大比重。房地产同时兼具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当房地产作为消费品来说,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会使得有刚性需求的无房族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非住房消费来积攒房屋的购买力或支付额外上涨的房租,本文把这种现象称其为房地产的挤出效应;但当房地产作为投资品来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使得有房族居民名义财富增加,有房族居民可以通过出售或者出租赚取投资收益,进而促进消费,本文把这种现象称其为房地产的财富效应。由于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对居民消费产生双重影响,因此,近些年来,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于研究房地产价格与消费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为了揭示房地产价格对于消费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文献、阐述传统消费函数理论的演变、房地产价格对消费影响的理论与传导机制、并选取我国各地域的宏观数据纳入房地产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计量模型做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对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存在。即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于居民总体消费有正向作用,例如上海与重庆,房价每上涨1元将促进上海与重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大约0.41元和0.44元;然而并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对于所有城镇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例如天津市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于其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有抑制作用,即房地产的挤出效应,新建住宅商品房成交均价每上涨1元将导致天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减少大约0.61元;我国还有部分城市不具备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或挤出效应,或者说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于其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例如武汉市。同时实证研究还发现,房价对于消费的影响有可能呈倒U型,其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点:其一,房地产财富效应下的消费函数中的房屋单位价格的二次项系数为负数,因此房地产财富效应的消费函数曲线应该是开口向下的图形;其二,房价对消费的影响可能存在转折临界点R,并且此临界点决定了房价对消费是促进作用(财富效应)或抑制作用(挤出效应);其三,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不仅和房地产的价格有关还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关。即当房屋单位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较低的时候,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较大,房屋单位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较高的时候,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较小。
其他文献
中国政府统计生产采用什么方式,集中生产式、分散生产式还是某种中间形式?这一直是政府统计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没有定论。为寻找理性的结果,文章另辟蹊径:以西方统计、计划式统计
自Kjellman于1952年提出真空预压加固软地基以来,真空预压技术在加固软土地基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加固机理仍然有不同的见解。本文结合工程监测资料,对天津某港口软土地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其改革方向不再局限于临床医疗设备、药物研究,而逐渐拓宽至日常卫生工作管理,卫生统计工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越
目的探讨反应停联合化疗治疗中高恶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反应停联合化疗治疗30例中高恶度非霍奇金淋巴瘤,初发患者22例,复发患者8例.其中:中恶度24例,18例为初发
目的:了解农安县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情况,为该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由专业人员逐一对234例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结果:农安县2011年
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标记物的影响。方法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分析体
以广州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为例,研究生态规划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方法与程序,探讨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相结合的问题和可能途径。
基于复指数基扩展模型(Complex exponential basis expansion model,CE—BEM),利用信道的稀疏特性和发送信号的常模特性(Constant Modulus,CM),提出水声稀疏时变(Time—variant,TV)SIMO
时间序列模型在经济问题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经济时间序列建立ARIMA类模型包括平稳性检验、模型阶数识别、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等过程。建模过程中路径选择、季节效应
针对目前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物质规划,而忽视其本质社会规划的现象,总结了由古至今城市与市民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要建立良性互动的城市与市民关系应以人为本,对当前的规划体制与模式进行变革。同时,规划的三个主体应各司其责,其中公众参与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