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办公类高层建筑围护系统的基于环境的节能改造流程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类高层建筑属于当今高能耗建筑类型之一,在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关于对现存高能耗办公类高层建筑的节能改造的需求也因景而生。同时,办公类高层的围护系统平衡着建筑内外部环境作用力,为建筑本身提供围护,是介于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媒介。因此,办公类高层建筑围护系统的节能改造是建筑整体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有效的出发点。
  与此同时,办公类高层建筑一直被视为忽略环境的建筑类型代表,而对其围护系统的改造过程却重新开启了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的可能性,这也引发了人们在改造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重新思考。围护系统的节能改造策略中应当考虑周围环境,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潜力能源,降低能耗,同时保证室内人体舒适性。
  本篇论文以办公类高层建筑的围护系统作为研究主体,尝试组建一种基于环境的节能改造流程,以改善建筑的能耗性能和室内环境。
  整体研究过程先通过对于当前关于围护系统节能改造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铺面式整理,总结出一套较为通用的办公类高层围护系统节能改造流程;然后,根据基于环境设计方法论的设计流程,在该节能改造流程的基础上,加入对于环境因子的考虑和环境模拟过程,整合成为一套基于环境的办公类高层围护系统节能改造流程。随后通过在两个实际案例研究中套用上述得出的改造流程,来验证其理论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实际操作性。最终,通过对案例围护系统性能进行充足的模拟和评估,这套基于环境的节能改造流程将引导改造设计中的决策路径并得出最佳的设计策略。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工程师在面对办公类高层围护系统改造时提供一个基于环境的节能改造流程,其中考虑到的因素包括人体舒适度、能耗法规、围护系统组成构件、环境因子、围护系统性能和其能耗性能等,每一个因素都可以成为触发整个改造流程的起点。
  本篇论文的最终成果包括:(1)一套针对办公类高层围护系统的基于环境的节能改造流程。(2 )采用辩证保护方法论(critical conservation methodology)来完成在米兰的两个案例研究。(3)对不同改造策略下的环境模拟和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呈现。(4)模拟结果与项目实际结果之间的异同对比。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上海租界是上海现代化的起源地,上海监狱制度的现代化也肇始于租界,与之同步而生的是现代化的监狱建筑类型。华德路监狱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具有现代化监狱制度的监狱,它也是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并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的影响。论文对这一尚未充分展开研究的建筑类型进行调查、认识和分析,以此丰富近代上海建筑史的研究,也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本项研究也为华德路监狱作当
学位
交通枢纽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载工具换乘地。门户型交通枢纽是城市级交通运载工具(如高铁、飞机、长途客运等)之间或城市级交通运载工具与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换乘地。门户型交通枢纽与商业综合体联合开发在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是高度成熟的模式,如欧洲的法兰克福机场与火车站的theSquaire办公楼、日本涩谷站的商业再开发等。在中国,随着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与开发理念的进步,门户型交
嘉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随着嘉兴市的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城市中心地区原有的一些工业开始逐渐迁移到新兴工业区,遗留下大量的工业性质用地以及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嘉兴冶金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面对嘉兴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需求,本研究以工业遗产的居住化改造为出发点,结合多种功能,探讨工业遗产改造为功能混合的居住社区的方法。  论文第一章,论述了国内和国外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的发
学位
在诸多现代历史叙述中,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就总是被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为标准来评判。这种带有先入之见的视角使得制造联盟的早期活动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看做是现代主义的先驱而得到重视,而其余丰富的观念和主张则在历史叙述中被压抑,大量建筑师的观念、文本和作品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或误读。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史学史建构和话语生产的认识不断加深,二十世纪早期的公共媒体传播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也
本文从传统营造的角度出发,以徽州、浙西(严州和衢州)、婺州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三地同处于富春江上游,水运发达,历史上交流频繁,三地乡土建筑传统营造必然会相互影响。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类型学的方法,以三地住宅与祠堂为样本,从地盘、侧样、正样、细部四个方面入手,试图找到三地乡土建筑的基本型,如平面布局基本型、剖面构成基本型等,进而总结出婺州、徽州和浙西传统营造的异同点。  通过以上研究,完善了传统营
学位
建造活动伊始,“自然”这一议题便始终以不同程度与建筑及更为广泛的空间设计保持联系。15世纪以来,建筑逐渐从工匠技艺的狭窄限定中走出,成为一门“艺术”学科,以正统的姿态参与、适应和改造更迭中的艺术史,隶属于“文化”中的“艺术”使得建筑逐渐独立于“自然”之外,成为人类思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媒介。随着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周期性出现,在技术改良的同时,“自然”环境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些变化或积极、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将工业撤离水岸并将滨水区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运动随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并持续至今。其中,巴塞罗那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案例。  本文将首先整理上世纪下半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滨水区改造理论及实践情况,为巴塞罗那水岸复兴在世界时间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后,对于巴塞罗那滨水区的考察与研究将从水岸的复兴过程与复兴现状两个维度展开。水岸复兴过程的论述将从规划管理模式、大型事件、滨水
学位
密斯·凡·德·罗设计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作品。因为种种缘故,原作存世仅6个月左右即遭拆除,最终于1986年在巴塞罗那市政府的主持下、密斯·凡·德·罗基金会的具体执行下,在原址重建开幕。一直以来,德国馆都因其创造性的空间策略、里程碑式的空间效果、颇为经典的材质组织,拥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作为世界性的现代建筑启蒙作品,对德国馆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学科价值。  本文从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