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等离子烧结对全固态锂电池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nwen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固态锂电池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成为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理想选择,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传统的有机液态电解质。但是,固态电解质的引入使得电池内部的接触界面变为固-固界面,这种界面本质上具有接触面积小、接触状态差的特性,严重影响了锂离子的传导,阻碍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因此,改善界面接触是提高全固态锂电池电化学性能、促进其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众多提高界面接触的方法中,共烧结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凭借其烧结温度低、烧结时间短等特点,在固态电解质的制备以及全固态锂电池的组装过程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放电等离子烧结对全固态锂电池内部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仍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分别制备了固态电解质,电极-固态电解质半电池和复合正极,重点研究了烧结工艺对各部分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随后,结合各部分的最佳烧结工艺,组装全固态锂电池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最后,对电化学循环后的全固态锂电池进行拆解,研究了电化学循环周次对电池内部组织演变的影响。首先,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Li1.5Al0.5Ge1.5(PO4)3(LAGP)固态电解质,研究了加压方式、烧结温度和碳污染对其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烧结过程中升温与加压的顺序会对样品的致密度有显著影响。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样品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700℃下达到最大值,最大样品致密度为97%,最大离子电导率为2.12×10-4S·cm-1。在放电等离子烧结过程中,样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碳污染的影响,样品中的碳污染不仅会改变样品颜色,还会显著增大样品的晶界阻抗,进而影响离子电导率,但样品中的碳污染可以通过500℃空气气氛热处理的方式去除。其次,以LiFePO4(LFP)为电极,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电极-固态电解质半电池,研究了烧结温度和烧结电流方向对界面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较高的烧结温度(650℃)下,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呈现紧密的界面接触,同时观察到了界面层的形成;在较低的烧结温度(500℃)下,界面呈现疏松的接触状态,但并未形成界面层。界面层的形成不仅会显著增大界面阻抗,还会影响正常的电化学循环。此外,还发现了烧结电流方向会显著影响界面层的形成以及界面的接触状态。在650-LFP/LAGP界面处形成了由Fe2P2O7相组成的富铁层,而在650-LAGP/LFP界面处形成了由AlPO4相组成的富铝层;在500-LFP/LAGP界面处界面接触相对疏松,而在500-LAGP/LFP界面处界面接触相对紧密。基于观察到的结果,提出了放电等离子烧结条件下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的形成机制。再次,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 30%LFP-55%LAGP-15%C复合正极,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其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IB三维重构技术展示了电极内部各组分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当烧结温度为550℃时,复合正极内部各组分可以保持其原本的物相结构,但随烧结温度的升高,LAGP固态电解质会发生分解,形成大量的LAGP纳米晶以及AlPO4和GeO2杂质相。同时,烧结温度的升高还会显著降低复合正极内部孔洞的体积分数和连通性。杂质相的生成以及孔洞连通性的降低会导致复合正极放电比容量的降低。此外,尽管550℃烧结的复合正极展现了最大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约138 mAh·g-1,但其循环稳定性较差,出现了严重的容量衰减和电压波动。相反,600℃和650℃烧结的复合正极却展现了稳定电化学的循环。经过电池拆解分析可知,复合正极的容量衰减与其内部组织开裂有关。最后,结合上述三部分的最佳烧结工艺,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组装全固态锂电池,并对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电化学循环周次对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电化学循环初期,全固态锂电池展现了稳定的电化学循环性能,其放电容量超过150 mAh·g-1,但随着电化学循环周次的增加,电池出现了严重的容量衰减。电池拆解分析后发现,电池内部形成了大量裂纹、复合正极与固态电解质发生了部分分离,同时固态电解质-负极界面则发生了严重的界面反应,反应区内LAGP晶粒体积膨胀且严重非晶化,这些组织变化最终导致了电池容量的衰减。此外,在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之间还发现了由大量Li2CO3晶粒组成的SEI层,并以枝晶的形式沿电池裂纹向正极侧延伸。基于上述观察结果,提出了全固态锂电池的失效机制。
其他文献
2011年以来,中国开始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并逐步探索以期完成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实现成本最优的温室气体减排。碳市场的运行可能会提升区域发展过程中较为关键的特色产业生产成本,从而对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在区域碳市场不断连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过程中,一方面,碳市场连接下的区域产业竞争力将会受到不同碳市场连接方式及碳市场政策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碳交易对产业减排的作用也会受到我国业已存在的能
学位
亚硝酸(HONO)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气体,也是大气羟基自由基(OH)的重要来源,对区域二次光化学污染物如臭氧(O3)和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以及大气氧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大气HON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等污染站点,对高山、海洋等偏远清洁地区HONO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选择典型泰山高山和佛得角海洋大气背景站开展了多期外场观测,分析了典型偏远地区HONO的污
学位
近年来,关于污染物跨区域传输影响已成为政府乃至百姓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并基于相关研究提出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大气污染类似,水污染也同样存在跨区传输影响,并且由于污染物在上、下游间的逐级传递作用,使其跨区域传输责任问题更加不容忽视。然而,一直以来系统性理清跨区域水污染责任,尤其是对跨多个行政区传输责任的考虑较少,现有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仍然难以量化“传输责任”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基于
学位
次网格尺度陆面水文过程在内陆水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机制一直是水文气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一方面,陆面水文过程是陆地水循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调节着陆面和大气间的物质、能量、水分和生态的平衡,也与多变的天气现象、复杂的洪涝灾害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观测条件的飞速发展,天气模式分辨率迅速提高,高分辨率模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中小尺度降水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同时,非均匀下垫面引起的热力
学位
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2021年,美国估计有76080例新增病例,死亡13780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75%-80%。早期、局限性的ccRCC治愈率相对较高,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一旦进展为远处转移性疾病,其5年生存率则
学位
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光电器件逐渐向着微型化、高性能化演变,在此过程中,对光电材料的尺寸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二维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特性而有望代替传统半导体成为未来纳米级光电子器件的候选材料。近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简称TMDs)由于其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及在光电子器件、能源转化和存储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之前有
学位
研究背景: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包括多种疾病的综合征,长期的肺组织缺氧状态,肺血管收缩和肺动脉的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的进行性升高和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升高,导致肺动脉壁变厚、肺动脉管腔变窄和右心室后负荷增加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这是PH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机制。如果不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很快会导致右心
学位
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原因,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对于预防颅内动脉瘤脑意外和及早治疗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目前颅内动脉瘤一线诊断的主要手段。CTA需要人工判断,难免存在一定漏诊、误诊以及个体判断差异性,并且费时费力,有时需要采用更灵敏和特异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学位
背景:胼胝体发育异常(corpus callosum abnormality,CCA)严重可导致癫痫、中重度神经或智力发育迟缓等,其预后与遗传学病因密切相关。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作为高通量及高分辨率新技术,目前在CCA的产前遗传学诊断应用中尚处于探索阶段。CCA发病率低及临床样本取材困难导致目前CCA致病机制的研究极少。目的:1.从细胞遗传学水平、基因组水平及单基因水平分别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
学位
随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油基钻井液被普遍使用,钻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具有难降解、生物毒性等特点的油基钻井液固废(简称OSDC)。目前主要采取“固控分离+油水分离+热解析+水泥回转窑”等方法处理,但受处理效率、经济指标和环保要求的限制,难以达到国家对含油污泥3R(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的要求。为此,论文从OSDC热处理改性出发,以其作为外掺料配制固井水泥浆,采用XRF、XRD、SEM等测试方法对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