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语文”概念的论争就从没停止过,而“语文”概念却无实质性的明晰化,这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从“语文”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发现“语文”的早期论争集中在两个方面:文言、白话的论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接下来从语文的常识和实际教学操作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方面通过梳理我国语文研究界在“新时期”发表的对“语文”概念理解的代表性观点,展示论争的大致轮廓:这些对语文“一言难尽”的讨论究竟都说了些什么,都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讨论的。大致有:“语文”的概念: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性质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要否分科(分工)? 另一方面,结合虹桥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现实状况以及教学实践,揭示理论界的研究对虹桥中学的语文教学起了哪些影响。本文以笔者在虹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识和实践为素材,以该校语文教师的教学的倾向性和学生的需求的实际作为考察对象,来厘清“语文”概念在当下的新内涵。认为: ①目前对“语文”概念的争论混淆了外延和内涵,语文是言语和语感、语感和情感相结合的课程; ②人文性并非语文专有,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在语文课程的范畴之内; ③目前语文教学和评价中出现工具性的“边缘化”和人文性的“泛化”,结果反映在教学现状层面,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缺失; ④“五四”运动期间,文言被废除是因为它承担了封建思想载体的罪名,现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注重文言文的教学,而白话文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途径是展开日常阅读(比如开设“语文博览室”)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 ⑤“五四”文白论争和工具、人文论争产生的背景启示人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并结合几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渗透情感教育元素;目前语文不具备“分科”教学的条件,可以尝试转换到“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