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从《中国新闻周刊》5·12汶川地震报道看新闻类周刊运作的专业思维及方法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准确、平衡、公正、深入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媒体报道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也是提高主流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方式。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国时政、生活类的主流新闻周刊充分利用自己相对较长的出版周期推出独家报道策划,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集中优势报道资源,通过出版专刊、推出加页封面报道、特别报道、连续报道等各种形式,对汶川地震进行了深入解读,满足了读者对于信息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本研究从《中国新闻周刊》5·12汶川地震报道看新闻类周刊运作的专业思维及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深度访谈法,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5·12汶川地震报道的个案研究,分析了《中国新闻周刊》地震报道的内容结构、编辑意图,提出了《中国新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新闻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的技术、思维与组织拓展空间。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并对中国新闻周刊与突发事件报道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从报道版面、报道主角、报道主题、信息来源、报道立场、报道类型等维度对《中国新闻周刊》5·12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内容结构的分析。第三章的内容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与副主编的深度访谈,揭示《中国新闻周刊》地震报道的编辑意图,并归纳出报道实践与编辑意图的差距。第四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新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总结章,从技术、思维、组织三个层面分析了新闻类周刊突发事件报道的拓展空间,指出在技术层面上,新闻类周刊的突发事件报道需结合“速度、深度、角度、高度”四个维度、调整地域报道思路、报道对象应由“点”提升到“线”;在思维层面上,应强化“新闻背景说明意识”、强化“新闻影响展示意识”、强化“新闻发展预测意识”;在组织层面上,应加强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和管理、推进刊网融合以提高深度报道能力、加快制订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手册、加快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打造高度专业化的记者队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广告业的繁荣发展,企业广告投入成本亦不断增加,但资讯过剩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21世纪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在众多资讯中脱颖而出,如何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是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闻环境相对宽松,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新闻类杂志蓬勃发展,阵营扩大,并不断突破传统的办刊理念。这一
学位
我厂家属楼大部分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造的,采用沥青卷材屋面。这种防水层使用年限已久,近十多年间,由于屋面渗漏而返修就有18栋,花费数十万元资金。一、产生屋面渗漏水
期刊
期刊
本文写作的理论背景是公共外交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初步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之时,现实背景为恰逢百年奥运,大批媒体记者来到中国,提供了媒体外交研究机会。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
学位
“我国再制造工程进入到了以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徐滨士院士认为以《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
在传媒产业化、集团化的趋势下,如何对媒介品牌进行延伸和充分利用,使媒介品牌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媒介品牌战略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媒介品牌延伸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理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