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纤维蛋白原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FIB)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符合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无痴呆型(vascular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的患者246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纤维蛋白原组(FIB≥3.0g/L)和正常组,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随访1年半时间,观察患者是否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
结果: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失访,64例患者进展为VaD;认知功能下降程度与血浆FIB水平显著正相关(R=0.293,P<0.001);高纤维蛋白原组患者进展为VaD的风险要高于正常组(log rank检验,P<0.05),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OR=2.152,95%CI=1.266~3.658)。
结论血浆FIB水平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程度呈明显的相关性,血浆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展为痴呆的风险。
第二部分巴曲酶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巴曲酶(东菱迪芙)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潜在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VCI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巴曲酶组的患者,首次治疗给予巴曲酶5U加入250ml生理盐水,隔日静脉滴注,连续4次。第2、3次治疗分别于首次治疗后第8周和第12周进行,给药方法为隔日给予巴曲酶5U治疗。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巴曲酶治疗。所有入组患者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j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安全性评估包括定期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重点观察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
结果:治疗后12周MMSE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周MMSE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巴曲酶有助于改善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药物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