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研究并推动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采取“来源于问题发现,回归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进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中的现象级问题切入,运用课程评价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通过质性访谈和实证调查进行论证和检验,研究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进行了阐释,为开展教学改革对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研究对全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二是课程评价理论、需求供给理论对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三是学生人口统计学因素、价值认知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互动与组织、学习投入与支持、学习成效与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条件保障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主要因素,构成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综合评价判断与结论,研究提出:高校应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技术,坚持学生中心、加强对象研究,协同教学供需匹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团队和教学条件等六大领域改革,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媒体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其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持,使得高校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思政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其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课程载体,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也给思政课带来较大冲击,为了落实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优化思政课程设计,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好思政教育对学
期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研究发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社会、学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及功能存在认识问题;(2)思政课教师的队伍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其中,思政课教师的数量配比有待优化,专业背景有待扩大,团队意识有待增强;(3)思政课教师的队伍保障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职称评聘、荣誉表彰、经济待遇三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大,人均医疗资源仍显不足,所以对应急物资需求量较大,消耗迅速。加之药品、消毒水、口罩等物资不适宜长期储存,因而在突发事件应对前期,产能不足时,各地政府只能通过采购的方式进行物资补充。在此次COVID-19疫情防控初期,由于防疫物资匮乏,各地在应急物资采购过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沟通、预案不完善、组织架构有缺陷、立法缺失等问题。由于此次疫情影响深远,国际形
新时期劳动教育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中,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将劳动教育同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近年来,我校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融合,开发出了若干优秀课例,也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一、小学劳动教育适合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的原因与意义现在中小学必须开设劳动课,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小学劳
期刊
初中阶段正处于素质教育阶段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道德素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研究和制定国际私法条约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它致力于国际私法规则的逐步统一,特别是在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私法领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它倡导国际司法与行政合作,尊重法律传统的多样性,逐渐成为融合不同法律制度的世界跨境民商事合作的中心。当然,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回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转型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必须从教学本位转向学习本位,融贯知情意行,落实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尝试建立"五学"教学模式,通过"导学、引学、自学、辩学、践学"五个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地。
初中是义务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为引导学生养成坚定的劳动意志和昂扬进取的道德情操,文章从论述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出发,科学分析了促进其有效融合的路径,旨在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其既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够通过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新时代打造多元化的初中育人系统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从纳人宗教信仰中体现的本土“人”观入手,通过民族志描述呈现了纳人传统观念中家屋与人的关系如何同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空间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澄清论题及所涉及的关键术语,文章首先将国内谓之“人观”研究的源头追溯至莫斯的“人格”论题。通过详细梳理莫斯该项研究的背景,弄清了人类学此类研究在源头之处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了莫斯提出的主要观点及其启发性意义,并对后来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和问题面向所做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