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受到历代读者的广泛认可。一般认为,其诗歌的主要创作风格为“沉郁顿挫”。本文拟对“沉郁顿挫”的阐释做历时性考察,以诗话以及文人笔记中散见的有关杜甫“沉郁顿挫”的议论为主要材料,理清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的历史过程。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学界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研究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本论题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就“沉郁顿挫”的本义和本文的分期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说明。根据历朝历代阐释的具体情况,本文将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确立分为三个阶段,即宋代、元明时期与清代。第一章主要叙述宋人对“沉郁”和“顿挫”词义的扩展,“沉郁顿挫”虽然是在唐代由杜甫本人在《进<雕赋>表》提出,但是自宋以后才开始被大家所重视,有唐一代对“沉郁顿挫”几乎没有给予关注。北宋诗人充分拓展了“顿挫”的内涵,将原本属于声律学领域的“顿挫”赋予了雅正的诗歌内容和“顿挫”的诗法意义,强调杜甫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学识是促成其能够纯熟运用“顿挫”的诗歌形式的主要原因。南宋严羽则将关注点从杜甫作为创作主体的素养返回到诗歌文本上,提出“杜诗沉郁”一说,将本意指构思深刻的“沉郁”扩展为诗歌风格论,并指出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第二章主要分析元明两代对严羽“沉郁”说的继承与发展,他们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对“沉郁”加以解释,认为“沉郁”的杜诗是其感情的自然流露。虽则有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从“调失流转”的角度对“沉郁”提出批驳,但是李、何之后胡应麟、杨慎等人又以“文随世变”和“人人有诗”为理由对“沉郁”进行了辩护,在批驳与回护的来回之中,杜诗“沉郁”的观点基本得到了明代文人的认同。第三章论述了清人对前代关于“沉郁顿挫”观点的总结。从清初贺贻孙正式提出杜诗主要风格为“沉郁顿挫”到吴瞻泰“沉郁为意,顿挫为法”的具体扩充,清代士人从情感、诗法等多个角度对前代的阐释进行了总结,重视杜甫以“沉郁”之思对混乱时代的曲折书写,同时又在意境、诗词同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作为杜甫诗风关键词的“沉郁顿挫”的内涵基本得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