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旨在消除股权分置产生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制度性差异。随着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时间已过十载,足够的时间跨度使得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后果问题研究变得必要且可行。为了进一步丰富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经济后果的认知,文章以股权层级结构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外生事件对上市公司股权层级以及投资效率的影响。文章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和述评了两类代理问题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层级、投资效率三者间关系的相关文献。然后,深入分析公司构建多层级股权结构的理论内涵,解释了股权分置改革降低控股股东构建多层级股权结构的动机、多层级股权结构于投资效率的弊病,构造了股权层级结构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理论架构。进而在细化终极控制人产权性质下,挖掘了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层级及公司投资效率的差异影响的原由。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层级的变化及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选取2004-2015年沪深两市840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层级、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股权制衡度等反映公司股权层级结构的数据,并且借鉴Richardson投资模型度量公司投资效率,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改变股权层级进而影响投资效率的经济后果,得到结论:第一,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股权层级显著负相关。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减轻了公司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构建多层级股权结构的动机减弱,表现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股权层级的显著下降。第二,多层级股权结构过长的控制链,使得代理关系更加复杂化、对管理层的监督弱化进而降低了控制链的透明度。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公司股权层级的减少,投资效率提高。第三,文章依据终极控制人类型将样本分为国有公司与非国有公司两组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可能由于多层级股权结构对政府干预的抑制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对非国有公司股权层级与投资效率的影响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