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婴识别是动物社群交流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有利于揭示感官信号的功能及适应进化。对于许多集群繁殖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而言,由于选择压力较大等因素,母婴识别往往进化为双向识别,即亲代和子代间能够相互识别。蝙蝠作为唯一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主要利用声学信号在黑暗的环境中捕食和交流。在蝙蝠的母婴识别研究中,虽然一些研究表明母蝠能够依据幼蝠的隔离声波识别子代,但有关幼蝠能否依据母蝠声信号进行亲代识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进一步而言,对于子代能否利用母蝠的引导性声波进行亲代识别尚缺乏严格的回放实验加以验证。本论文以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录音和回放实验,开展母婴声波双向识别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科学问题:(1)幼蝠隔离声波是否具有个体特征,以及母蝠能否基于幼蝠隔离声波的个体特征进行子代识别;(2)母蝠的声波是否具备个体特征,以及幼蝠能否利用母蝠声波的个体特征进行亲代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幼蝠个体声波特征明显,判别分析(DFA)判别分数达到79.4%,显著高于随机分类的正确率(7.7%,binomial test:P<0.0001).所有回放幼蝠的声波中,母蝠均能对亲生幼蝠的声波产生强烈识别反应,而非亲生母蝠则无影响,亲生母蝠对于对照声波也没有表出现识别行为;(2)对于母蝠在识别幼蝠过程中发出的两种声波,其相应的DFA判别分数依次达到了70.3%和79.8%,显著高于随机分类的正确率(16.7%,binomial test:P<0.0001),表明母蝠个体声波特征。回放实验表明,对于引导性声波,超过两周龄的亲生幼蝠回应的隔离声波声波数比非亲生幼蝠回应的声波数有极显著性差异(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Z=-2.951, P=0.003),而对于回声定位声波,二者差异不显著(P均大于0.05)。但对于小于两周龄的幼蝠,其不能识别母蝠的引导性声波(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Z=-0.282,P=0.778).本研究证实野外条件下发育后期的幼蝠能够通过母蝠引导性声波识别母蝠,从而加强两者的识别效率,有利于幼蝠的生存和母蝠的再生殖。同时,结合其它蝙蝠种类的母婴识别研究,可加强我们对于蝙蝠声信号功能及在选择压力下适应性进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