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蹄蝠母婴声波识别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婴识别是动物社群交流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有利于揭示感官信号的功能及适应进化。对于许多集群繁殖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而言,由于选择压力较大等因素,母婴识别往往进化为双向识别,即亲代和子代间能够相互识别。蝙蝠作为唯一真正会飞的哺乳动物,主要利用声学信号在黑暗的环境中捕食和交流。在蝙蝠的母婴识别研究中,虽然一些研究表明母蝠能够依据幼蝠的隔离声波识别子代,但有关幼蝠能否依据母蝠声信号进行亲代识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进一步而言,对于子代能否利用母蝠的引导性声波进行亲代识别尚缺乏严格的回放实验加以验证。本论文以果树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录音和回放实验,开展母婴声波双向识别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科学问题:(1)幼蝠隔离声波是否具有个体特征,以及母蝠能否基于幼蝠隔离声波的个体特征进行子代识别;(2)母蝠的声波是否具备个体特征,以及幼蝠能否利用母蝠声波的个体特征进行亲代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幼蝠个体声波特征明显,判别分析(DFA)判别分数达到79.4%,显著高于随机分类的正确率(7.7%,binomial test:P<0.0001).所有回放幼蝠的声波中,母蝠均能对亲生幼蝠的声波产生强烈识别反应,而非亲生母蝠则无影响,亲生母蝠对于对照声波也没有表出现识别行为;(2)对于母蝠在识别幼蝠过程中发出的两种声波,其相应的DFA判别分数依次达到了70.3%和79.8%,显著高于随机分类的正确率(16.7%,binomial test:P<0.0001),表明母蝠个体声波特征。回放实验表明,对于引导性声波,超过两周龄的亲生幼蝠回应的隔离声波声波数比非亲生幼蝠回应的声波数有极显著性差异(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Z=-2.951, P=0.003),而对于回声定位声波,二者差异不显著(P均大于0.05)。但对于小于两周龄的幼蝠,其不能识别母蝠的引导性声波(Wilcoxon signed-ranks test:Z=-0.282,P=0.778).本研究证实野外条件下发育后期的幼蝠能够通过母蝠引导性声波识别母蝠,从而加强两者的识别效率,有利于幼蝠的生存和母蝠的再生殖。同时,结合其它蝙蝠种类的母婴识别研究,可加强我们对于蝙蝠声信号功能及在选择压力下适应性进化的理解。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两类生物动力学模型:捕食-食饵模型和互惠模型.种群的共存问题是数学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目前生态学研究最为广泛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局部以及全局分歧理
本文主要利用不动点指标理论、分歧理论以及摄动理论研究一类具有外加抑制剂的非均匀恒化器模型:边界条件为初始条件为共存解的存在性、稳定性及模型解的一致持续性,分析外加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的有蹄类动物,隶属于偶蹄目(Antiodactyla)牛科(Bovidae)羚羊亚科(Antilopinae)瞪羚属(Gazella)。
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直观刻画各种生物种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反馈控制变量”的引入既使得种群发展更富有研究意义,又给生物数学研究者创造出更
本文首先在局部星形集与(E,F)-凸集基础上定义了局部星形(E,F)-凸集,然后利用局部星形(E,F)-凸集,半局部-凸函数,半(E,F)-凸函数和B半(E,F)-凸函数的概念,给出了新的几类广义-凸
线性方程组Ax=b的求解,常用的解法有直接法和迭代法两种,直接法顾名思义,而迭代法则是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循环过程,继而得到相对简单的方程从而求解.一般我们会
水韭属植物占据了水生到陆生的一系列生境类型,因其独特演化路线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在细胞学、孢子形态学、生殖发育、系统分类与进化、形态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工具通过分析小分子R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来发掘microRNA (miRNA),从而研究miRNA的表达、分布及功能。但是,现在还缺少针对植物
湿度波动是酵母细胞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比如乙醇发酵)面临的一种重要环境胁迫因子。通常,酵母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30℃,严重的高温胁迫(热激或热休克)会引起多种生理
施氮水平和降水格局的改变有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根据全球气候模型预测,本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半干旱草甸草原的氮沉降速率和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