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配合对小麦和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足迹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aoru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库是全球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碳库,土壤有机碳库(SOC)是其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在加速,因而SOC储量的动态变化及土壤在长期累积和固持大气CO2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愈加受到人们关注。虽然农业土壤中SOC储量仅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0%左右,但农业土壤中SOC固持对于农田肥力提升、作物生产力可持续性和气候变化缓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发现,农田SOC固持除受种植制度、耕作方法等影响外,还受肥料施用、作物残茬管理等养分管理措施的强烈影响。目前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中有机肥施用越来越少,该地区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秸秆腐解,因而秸秆还田已成为这些地区粮食种植体系尤其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体系(麦玉轮作体系)中普遍实行的主导性作物残体管理措施。然而,不适当的秸秆还田与施肥相配合措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减少SOC固存并增加碳足迹(CFP),影响土壤肥力改善和加剧气候变化;同时增加旱地SOC储量一直是一种巨大挑战,而且关于秸秆长期还田对SOC固持效应的研究结果存在的争议也有待人们不断去阐明。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长期秸秆还田与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相配合措施对作物产量、SOC固持量及CFP的影响而开展研究:首先,对于冬小麦单作体系、春玉米单作体系、麦玉轮作体系三种北方最重要的粮食种植体系来说,持续进行秸秆还田的年限越长是否更有利于提高SOC固持量和作物产量?SOC固持和作物产量对秸秆还田与不同肥料施用配合措施的响应与秸秆还田年限、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等存在何种关系?其次,麦玉轮作体系中何种秸秆还田模式更有利于SOC固持、碳足迹降低而又能维持高产稳产?减少施氮量能否做到在低碳足迹条件下达到理想的SOC固持量和作物产量?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提出相应假设:(1)在小麦、玉米三种生产体系中,秸秆还田年限越长越有利于提高SOC固持量和作物产量;施肥方式、土壤类型、持续年限和种植制度等因素会显著影响SOC固持和作物产量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2)麦玉轮作体系中,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会对作物产量、SOC含量及CFP产生不同影响,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对于SOC固持量和作物产量无显著性影响。上述第一个假设采用Meta分析方法回答,而第二个假设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数据进行实证式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旱地粮食生产体系中秸秆还田与化肥施用措施相配合对SOC固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揭示净SOC固持率与秸秆年投入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Meta分析思路,被筛选的论文符合如下主要标准:含有试验初始和最终SOC含量或储量、数据来源于田间试验而非培养试验、土壤取样深度多为0-20 cm耕层、试验包括CK、NP、NPK、NP+S、NPK+S、NPK+M共6个处理中的全部或部分,共得到58篇论文。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基于麦玉轮作体系(DC)、春玉米单作体系(SM)、冬小麦单作体系(SW)三种种植体系,涉及黑土、潮土和黄土三种土壤类型。试验年限分为4个区间:1-5年、6-10年、11-20年、>20年。分析结果表明,与仅施用化肥相比,化肥与秸秆还田或有机肥配合(NPK+S、NPK+M)更有利于SOC固持;同时,氮磷化肥与秸秆还田配合(NP+S)与仅施用氮磷钾化肥(NPK)相比,对SOC固持无显著差异。在初始SOC含量较高的黑土中,仅施用氮磷钾肥(NPK)与施用氮磷钾肥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K+S)的SOC净增加量低于初始SOC含量较低的潮土和黄土。在仅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施用氮磷钾肥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K+S)下,麦玉轮作(DC)体系的SOC含量呈增加趋势,且SOC变化均高于小麦单作体系(SW)和玉米单作体系(SM)。在仅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施用氮磷钾肥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K+S)下,四个试验年限区间的SOC储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在仅施用氮磷处理(NP)和施用氮磷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S)下,SOC储量只在试验第11-20年期间增加。化肥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S、NPK+S)的SOC年固持率和秸秆碳年投入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初始SOC储量和SOC固持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于作物产量而言,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DC)体系的作物年产量在所有施肥处理中均高于玉米单作(SM)体系,但是小麦单作(SW)体系的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与秸秆还田配合处理(NPK+S)时的作物年产量均高于玉米单作(SM)体系。可见,在我国北方旱地小麦和玉米生产中,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并与化肥施用相配合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储量,然而秸秆还田的SOC固持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肥制度、种植制度、土壤类型、秸秆还田年限和初始SOC含量。2. 在麦玉轮作体系下连续进行了10年(2008-2018)田间定位试验,本研究选择了9种秸秆还田模式中的7种,即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且每隔两年深松1次(WH-MM)、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H-MN)、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C-MC)、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且每隔两年深松1次(WC-MM)、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C-MN)、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N-MN),以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SOC固持量、作物产量和CFP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每个生长季SOC变化、作物产量和CFP均受到秸秆还田模式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中接受的有机碳输入数量显著不同,WN-MN(两季秸秆均不还田)与WH-MC(两季秸秆还还田)的数量分别为最小和最大,其他模式的有机碳输入量介于29.4 Mg C ha-1~100.7 Mg C ha-1;总体看,最终的SOC净固持量与源自作物的有机碳累计输入呈显著正相关;但是WC-MM例外,该处理下SOC固持量低于单一作物秸秆还田(WH-MN)。在所有处理中,WH-MC的籽粒产量最高,高于对照的26%;而产生的CFP最低,低于对照的20.5%。但是在单独的小麦季或玉米季,秸秆还田模式对作物产量和CFP的影响极小。与作物秸秆均不还田(WN-MN)的处理相比,小麦季的WC-MN和玉米季的WH-MC,WH-MM及WC-MN均产生了更高的籽粒产量和更低的CFP。玉米季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高于小麦季,但是小麦季由于农田耕作施用燃料(柴油)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WC-MM处理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最高。因此,在麦玉轮作体系中,WH-MC被认为是降低CFP且提高作物产量和SOC固持能力的最优秸秆还田模式。但是,为了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应该从农田中移除部分作物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同时WH-MN处理的产量最高,并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维持了SOC的固持。3. 同样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采用一种秸秆还田模式即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采用3种氮肥用量(i)农民实际施用量或常规氮量(玉米季为187.5 kg ha-1,小麦季为150 kg ha-1),(ii)常规氮量减少15%(-15%的施氮量),以及(iii)常规N量减少30%(-30%的施氮量),评价它们对SOC固持及碳足迹(CFP)的影响,试图确定低CFP下保持或提高作物产量的最适氮肥用量。结果表明,在-15%的施氮量下SOC的固持更高,同时SOC的变化与累积的秸秆碳输入直接相关。但是施氮量对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只有在-15%的施氮量下,年均籽粒产量才略有增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与施氮量直接相关。在-15%的施氮量和-30%的施氮量下,明显降低了CFP。因此,考虑到SOC的固持能力,提高籽粒产量并且降低CFP,-15%的施氮量(玉米季大约为160 kg ha-1,小麦季大约为130 kg ha-1)可能是中国中北部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下的最优氮肥用量。由于现在农民施用过量氮肥作为应对潜在氮限制的经济生产力;因此在鼓励和实施先进的施肥策略时,避免由于氮受限和相应的环境保护而导致的任何减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建议使用最佳氮肥施用量,在改善SOC固持的同时,达到最佳的作物产量和较低的CFP,从而为缓解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1)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发现,秸秆还田或有机肥与化肥进行合理配合能够增加旱地小麦和玉米农田SOC的固持能力;同时种植制度、土壤类型、不同化肥配比、种植年限、初始SOC含量等因素均会影响SOC固持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其中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具有更高的SOC净固持量,同时在>20年的种植年限期间SOC的固持更加明显。尽管SOC固持能力与秸秆碳投入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SOC固持并不会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很可能会受到SOC阈值制约。在一定阶段内为了达到更高的SOC固持速率,究竟采用何种养分管理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发现,在麦玉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模式往往意味着秸秆还田量的不同,因而会对SOC、作物产量及CFP产生不同影响;秸秆还田模式不同也意味着秸秆还田的具体方式及耕作方法不同,因而即使均为两季全量还田(如WH-MC与WC-MC)或均为一季还田(如WH-MN与WC-MN),它们对SOC、作物产量及CFP产生影响也不同;所有7种供试模式中,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WH-MC)是既能改善SOC固持能力又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最优还田方式,但同时由于该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全量还田模式,因此该模式意味着无多余秸秆用作他用。(3)在麦玉轮作体系中采用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WH-MC),即使在推荐施氮量基础上再减施15%,也能够维持作物籽粒产量不降低同时提高SOC固持量,还降低了CFP,同时全年氮肥总量低于300 kg ha-1yr-1,减轻了环境压力,这表明该模式为减施氮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潜力。
其他文献
近场销售竞争让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商采用双渠道销售生鲜农产品,由此引发新的定价与库存联合优化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假设线上渠道仅销售新鲜产品,线下渠道同时销售新鲜产品和部分变质的产品,以周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采用变质库存理论,构建需求依赖于价格和库存水平的零售商双渠道定价与库存补货联合决策模型,分析最优解存在性的性质。基于两部求解思路,设计启发式算法求解出最优保鲜期、销售周期、定价和利润,最后对单位成
期刊
本文主要阐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音乐教学的启发,说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音乐戏剧活动中的应用措施,包括幼儿音乐戏剧课程与生活衔接、课程资源开发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以及幼儿音乐戏剧课程特色与“教学做合一”结合的具体实践方法。
期刊
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笔者结合五爱幼儿园音乐戏剧活动的实践研究,从教学内容生活化、各种资源多形式整合、音乐戏剧特色与"教学做合一"相结合等三方面,来阐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在推进幼儿音乐戏剧活动有效开展中的运用。
期刊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对其的保护和修复成为文物保护中的又一难题。氯离子的渗入和混凝土的碳化是引起钢筋锈蚀和混凝土脱落现象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减缓钢筋的锈蚀。混凝土损毁较轻的阶段,可采用电化学保护技术去除混凝土中的腐蚀因子。该技术处理后对建筑表面几乎没有影响,是非常适用于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处理方法。本研究基于电迁移的原理,选择了 一种氨基硅烷--γ-氨
学位
作为人类重要的主食,大米是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大多数亚洲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大米在柬埔寨被广泛称为“白色黄金”,是该国的经济基础和最重要的农业出口产品。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柬埔寨大米出口的竞争力和出口影响因素,并通过以下五个方面(采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估算和统计分析方法),如下:1)对柬埔寨大米经济现状和趋势的实证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如表格、图表、地图等描述性统计)。2)贸易有关政策对柬埔寨大米出
学位
生鲜产品易损耗、不易存储,保质保鲜是生鲜冷链运作的典型特征和基本要求。对冷链流通企业来说,采用不同保鲜技术会影响库存商品的保鲜周期,而保鲜周期与商品定价息息相关,最终反映到企业利润上。现实决策中,多种产品的差异性又加剧了决策复杂度。在多品情景下,保鲜技术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待分析。因此,在综合考虑多品补货、库存商品非立即变质周期和定价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保鲜技术投资参数,构建了基于保鲜技术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各阶段教育都在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小学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够促进小学道德修养的提升。而戏剧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表演和演唱中有着许多的共同性。加上戏剧是我国重要的一种文化资产,将其融合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与戏剧融合的教学形式进行了阐述分析,旨为促进两者更好
期刊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核心的运动症状和各种各样的非运动症状。其中,冻结步态是PD特征性运动症状之一。随着疾病进展,冻结步态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手段难以提供令人满意或持久的疗效,而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PD患者改善冻结步态。本文总结归纳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康复治疗手段,并阐述其对冻结步态的治疗效果以及可
期刊
盐敷酒烧治痹证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00015)杨小林四川中部民间医生应用盐敷酒烧法治疗痹证,此法简单,但疗效卓著。于偶然机会作者搜集到此法,现经整理,以飨同仁。方法:先将一毛巾用热水浸湿,于患处围成一圈,直径约5厘米,然后在毛巾圈内填满粗盐,厚度约0...
期刊
非生物胁迫可导致植物形态、生理和结构上的多种损害,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水分短缺是主要的环境限制之一,会引起作物活性氧(ROS)的过量产生,对细胞膜造成氧化损伤,降解光合色素,降低蛋白质、酶活性及产量。在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对植物生理的调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褪黑激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激素,特别是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设计了盆栽和两年的大田试验,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