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式自然循环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性能及可行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几次重大核事故的经验表明,在核电厂或核动力装置应用领域,过分依赖能动的安全系统是不够可靠的。为此,在先进核电厂华龙一号设计中,采用了基于开式自然循环运行模式的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设计方案。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几类典型的自然循环系统为研究出发点,综合采用了数学建模、自主编制开发计算程序、理论分析、系统分析、严重事故分析、PSA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方案性能、性能实验、流动不稳定性特性、工程方案的配置、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分析,最终落脚于华龙一号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的配置与应用可行性上。
  在以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应用为背景的自然循环运行模式研究方面,采用数学建模和自主编制稳态性能评估程序的方法,针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闭式两相自然循环系统以及闭式单相自然循环系统等,进行了稳态性能评估,完成了方案的初步比选,评估结果显示开式自然循环系统的综合性能优于闭式单相或闭式两相自然循环系统。
  在开式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的模化分析和实验研究方面,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确定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的模化准则和模化结果;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开展了典型工况下的模型非能动冷却系统的性能实验,验证两种典型工况条件下模型系统的排热能力和流动特性。当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的模化采用等高、等压、等介质模拟方法时,闪蒸数是决定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长期工作特性的重要无量纲准则,相似的阻力分配模式可以保证模型系统与原型系统在排热性能上的相似。在典型实验工况条件下,模化后的开式自然循环系统可以满足对应工况下对系统的排热能力的需求。
  在开式自然循环系统中的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研究方面,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程序和自主开发计算程序的方法,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对开式自然循环回路中可能出现的流动不稳定性现象及其机理进行了模拟分析,从而确定影响系统流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在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可靠性及事故运行扩展研究方面,采用方案对比、系统分析程序、概率安全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在华龙一号核电厂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评价,并就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降低典型始发事件触发的堆芯熔化概率和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概率方面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基于开式自然循环运行模式的安全壳非能动冷却系统可有效缓解华龙一号核电厂中的设计基准事故和严重事故的后果,限制事故后安全壳内的压力温度响应在允许限值以内。对于典型始发事件诱发的堆芯损坏概率和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概率有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为满足直升机对负载的需求,在设计和研制新一代直升机时需要考虑配置多台发动机,同时为了提高直升机的安全性与机动性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旋翼转速进行控制。对于配置多台发动机的直升机,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差异会严重影响传动系统寿命,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控制方法对多台发动机的输出扭矩进行实时匹配。本文从旋翼/涡轴发动机综合建模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涡轴发动机多发匹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旋翼转速控制研究,最
学位
对于以螺旋桨为推进系统的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而言,由于低雷诺数流动的物理特性导致螺旋桨的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螺旋桨的气动效率,本文基于临近空间长航时无人机无后掠直桨叶螺旋桨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处后掠桨叶螺旋桨。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建立后掠桨叶设计方法,本文在保证桨叶表面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现有的无后掠桨为改进基础,分别对无后掠桨叶在不同相对截面半径处进行不同角度
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使得涡轮前进口温度不断升高,另一方面使得用于冷却叶片的空气流量和冷却品质逐渐减小,因此传统的涡轮叶片冷却结构已无法满足涡轮叶片的冷却需求,发展涡轮叶片新型冷却结构已势在必行。叶片内部多腔回流强化冷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内部冷却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冷却效果好等特点。在叶片内部多腔回流冷却通道中,隔板至关重要,不仅引导流体流动,减小流动阻力,同时还能强化通道内部换热,降低
学位
含不凝性气体蒸气冷凝是反应堆失水事故或主蒸气管道破口事故条件下安全壳内最重要的热工水力现象之一。其直接影响着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的排热能力,进而影响安全壳气空间压力和结构上的完整性。考虑到安全壳内的大量不凝性气体(如,空气和氢气)可能会影响蒸气冷凝传热特性,为此相关人员通过实验、理论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由于这些研究多在0.1~0.5MPa的低压条件下进行,因而得到结论很可能不能满足
学位
当核电站发生主蒸汽管道断裂等严重事故时,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存在泄漏到环境当中的风险,由于放射性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其释放剂量受到严格控制。鼓泡除气技术能够提供较大的气液界面面积和气液接触时间,适用于过滤难以去除的有机碘气体。本文利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鼓泡式过滤器的过滤特性以及相关水力特性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1、理论分析了鼓泡式过滤器的除气过程,基于质量守恒理论建立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轴封型主泵具有小子样、长寿命、结构复杂的特点,其可靠性试验难度大,一般的可靠性试验方案难以满足主泵研发项目的需求,为了降低试验成本,需要对主泵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加以研究。本文基于可靠性试验原理,提出了一种适合复杂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主泵的可靠性试验当中。通过长时间的零部件试验,结合短时间的整机试验,来达到验证主泵可靠性水平的目的。  提出了复杂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试验方
学位
SiC及SiCf/SiC复合材料具有高温强度高、低活化,相对低的中子吸收和抗辐照的优势而成为轻水堆包壳材料的候选材料。评估SiC及SiCf/SiC复合材料在辐照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是其在反应堆中应用的前提。  本文在320℃使用Si2+和He++Si2+辐照单晶4H-SiC和SiCf/SiC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拉曼光谱来研究辐照对单晶4H-SiC和SiCf/SiC微观形貌
学位
板状燃料组件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和加工技术成熟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高通量中子堆、材料试验堆和海基核动力反应堆中。受海洋条件影响下的自然循环核反应堆回路会出现剧烈的流量波动,流量的波动使得板状燃料堆芯的流场结构和阻力特性处于周期性瞬态,威胁着核反应堆的安全传热与反应性控制。研究流量波动条件下板状燃料组件的流动阻力特性和流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背景。对此,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分析、实验
大多数压水反应堆的堆芯燃料组件都是棒束形式,了解棒束通道内的流动阻力特性对于反应堆的设计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固有安全性,自然循环被广泛应用于先进核反应堆系统。相较于强迫循环,自然循环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海洋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阻力特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对典型海洋条件下棒束通道内的自然循环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针对典型海洋条件下棒束通道内的
学位
自然循环不依赖泵提供动力,利用热流体的浮力驱动流体流动带走热量,在先进核电厂以及船舶核动力装置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水冷反应堆中,水的温度和空泡份额的变化既会影响自然循环能力,又会对中子慢化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中子-热工-水力之间的多重耦合。自然循环工况下易发生流动不稳定性,在堆外实验或数值模拟中,恒定功率和核热耦合下的自然循环系统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建立了堆芯动力学与热工水力之间的联系,对核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