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自古即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政治中心以及军事战略重镇。太原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独特的区域文化、便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展至唐末五代时,该地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不仅是唐朝反抗突厥的重镇,更是五代时北方藩镇势力发展的中心。北宋建立后,太原易守难攻且与契丹结交,成为影响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战略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正因为太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难以一时攻取,使得北宋统治者不得不改变其统一的步骤,即先取江南,后平北汉。北汉的都城太原,成为最后一个被北宋收服的地区。而后,北宋为防止出现前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强干弱枝”的国策,在该国策的影响下,太原被焚毁,降建置为并州。 北宋初期,北部边境的辽、西北部的西夏等草原游牧民族势力逐渐崛起,与北宋时常发生摩擦纷争。太原的平毁,使北宋失去了能够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重镇。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北宋对太原进行了重建。从太原的毁城到重建,体现出北宋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又注重加强边防重镇的建设。重建后的太原,在宋辽、宋夏战争中提供了重要的后方守卫作用与军事保障作用。在宋辽冲突中,太原承担着支持堡寨建设、提供情报传递以及支援河北抗辽的后方保卫作用;在宋夏战争中,太原又提供着兵力应援、军粮供应以及军马供给等后勤保障作用。北宋后期,随着金政权的强大,太原府又成为金军南下的必争之地。时人视太原为开封的屏障,太原的陷落,影响了开封的政局。太原这一重要的区域,不仅与北宋一朝的国策互为影响,更在北宋的对外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