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多相流动的孔尺度和全电池尺度模拟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具有高效清洁、低噪音和零排放等优点,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当前高性能PEMFC研发过程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在不同尺度的燃料电池部件中进行水管理,例如流道(?1 mm)和多孔气体扩散层(GasDiffusionLayer,GDL,10?20μm)。在PEMFC的工作过程中,过量的液态水会阻碍反应物的输运和反应,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水淹现象。因此,深入理解流道和气体扩散层中的多相流动机理对于高性能PEMFC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然而,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流道内复杂的气-液两相湍流流动机理尚不清楚,前人对GDL中的孔尺度液态水的动力学研究也相对不足,以及GDL微观结构对PEMFC性能的影响也亟待阐明。因此,本文拟通过孔尺度和全电池尺度模拟方法来弥补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即燃料电池流道内气-液两相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GDL内两相流动的孔尺度模拟以及三维PEMFC全电池(Three Dimensional full-cell PEMFC)性能模拟,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首先利用流体体积方法(Volume of Fluid, VOF)开发了燃料电池流道中气-液两相湍流DNS模型,并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求解全尺度湍流脉动。本文将两相湍流DNS模型的结果与两相层流和k-ε模型进行了对比,发现液滴在湍流下的变形是不对称的,并且大的液滴容易破碎成液膜而不易排出流道。除此之外,传统的湍流k-ε模型由于是时均模型,无法考虑湍流脉动的影响,因此预测的结果与DNS模型具有显著的差别。
  2.本文基于VOF方法和GDL微观结构随机重构方法建立了用于研究GDL内液态水动态过程的孔尺度模型。基于该模型,本文研究了沿Through-plane和In-plane方向的液态水的局部空间分布,并将预测的结果与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同时,本文也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由不同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 PTFE)空间分布引起的GDL混合润湿特性对GDL内液态水分布和毛细压力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GDL的混合润湿特性比只考虑纯疏水特性的模型结果更接近实验数据,从而阐明了GDL混合润湿特性在研究液态水动态行为过程中的重要性。
  3.在上述GDL孔尺度VOF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发了GDL内氧气扩散模型,以研究干燥或部分饱和GDL的有效氧气扩散系数。本文首先预测了干燥GDL中有效扩散系数并与文献中的各种扩散系数模型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氧气扩散模型的精度。随后,本文研究了润湿GDL内在Through-plane和In-plane方向上不同的局部水分布和孔隙率分布对有效氧扩散系数的影响,并与格子玻尔兹曼模型(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LBM)的结果以及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局部液态水分布的差异对部分饱和GDL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具有显著影响,并且Through-plane方向的扩散率比In-plane方向对液态水的分布更敏感。
  4.为了优化GDL孔隙中的液态水分布,降低氧气在湿润GDL内的传质阻力,本文提出了双层局部打孔的GDL结构设计方法,并采用之前的孔尺度VOF模型和氧气扩散模型对该GDL结构进行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带人造孔的GDL相比,新型GDL结构设计方法可以显著降低GDL中的液态水含量,从而降低氧气传输阻力。本文随后研究了不同的穿孔深度H和直径D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径(D=100μm)和深度(H=100μm)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本文也研究了人造孔的位置的影响,即GDL中心位置和液态水突破位置。研究发现后者能够更高效的排出GDL内的液态水。最后,本文使用之前的氧气扩散模型量化了带人造孔的GDL内液态水分布对氧气传输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造孔降低了GDL中的氧气扩散阻力,且D=100μm,H=100μm这组参数可将GDL底部的氧气浓度提高近一倍。
  5.本文在开源CFD平台OpenFOAM中开发并验证了PEMFC三维多相流模型,并详细介绍了OpenFOAM中该模型的建模过程。本文利用验证过的模型研究了阳/阴极入口处不同相对湿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阳极入口处不同的相对湿度对电池性能有显著影响,而阴极相对湿度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小。随后,本文将之前重构的GDL微观结构考虑到该三维PEMFC模型中,研究了重构微观孔隙结构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并与均质传输模型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的预测结果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工况下。这是因为在考虑真实GDL结构的模型中,有效电导率是由GDL微观结构直接决定,而在均质模型中,则是通过半经验公式计算得到,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有效电导率差异显著。
  本文的研究工作对深入理解流道中的气-液两相湍流流动和GDL内孔尺度的液态水和氧气传输机制具有重要。本文也是首次基于开源CFD平台OpenFOAM搭建三维低温PEMFC多相流模型,这项工作将会极大的推动高效率、低成本、多功能开源三维PEMFC求解器的开发。
其他文献
针对聚合物多孔膜在空气过滤与创伤敷料应用中存在的气体透过阻力-效率平衡效应问题,本文提出以具有抗菌性、极性聚合物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为共混体系,采用非溶剂致相转化(NIPS)法、非织造布(NWF)复合、埃洛石纳米管(HNTs)掺杂、聚乙二醇(PEG)添加等制备CS/PVA共混多孔膜,调控膜结构,探索其在空气过滤与创伤敷料中气体透过阻力-效率平衡效应和抗菌性能,为其应用奠定基础。首先通
学位
构建不同结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还原(CO_2RR/CORR)催化剂有利于揭示材料结构与CO_2RR/CORR性能间的关系,为今后CO_2RR/CORR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更多研究思路。为此,本论文针对氧化物前驱体进行结构设计,或在电还原时进行结构调控和诱导,来提升氧化物衍生型催化剂的CO_2RR/CORR催化活性。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测试,观察催化剂在CO_2RR/CORR时结构的动态变化。结合
学位
伴随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与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线上销售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利用不对称信息多阶段博弈理论对竞合环境下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与定价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研究了渠道间溢出效应对电商平台运营模式与定价决策的影响,其中渠道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线上销售对线下销售或正向促进或负向抑制的影响,这一效应在现今多渠道共存的销售环境中尤为普遍,对供应链成员是否在线上销
学位
电子束和激光束是两种典型的高能效、无污染的载能束,电子束和激光束均能诱导化学反应,合成或调控纳米材料。对于这两种载能束在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开发新型的合成工艺,获得独特的材料形貌和结构,最终提升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论文深入研究了电子束和激光束对材料的合成的调控机理,并对比分析了两种载能束的异同,取得了如下的研究发现:1.利用电子束极性与磁性介质相互作用诱导和促进二维铁的氧
学位
直驱永磁同步电机(DDPMSM)具有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提升机、机器人、电动汽车、高端制造装备、国防军工等领域。然而,受过载、冲击等复杂工况及恶劣工作环境的影响,DDPMSM容易发生匝间短路故障和退磁故障。相关应用领域的驱动电机出现故障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威胁设备及人身安全。早期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是避免DDPMSM故障恶化、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
学位
针对行星齿轮箱故障特征演变机理不清、损伤识别困难的问题,本文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围绕齿轮损伤的内部激励特性、动态特性演变规律、故障特征演变机理、损伤识别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旨在为行星齿轮箱的损伤识别和状态监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全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基于齿轮分布式磨损和局部裂纹的损伤模式特点,建立了损伤齿轮的啮合刚度和误差位移激励计算模型,研究了太阳轮分布式磨损损伤和局部裂纹
学位
由于当今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超级电容器,电催化等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由于其高效,绿色安全等诸多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但是在电催化及超级电容器当中,依然以贵金属材料的性能最为突出,设计并合成具有高性能的非贵金属材料成为了当前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调控过渡金属Co,Zn基化合物的纳米结构,优化了非贵金属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能,并将其应用在超级电容器及电催化领域当中。(1)采用工艺简单的水热法,
学位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一直是育种家的主要目标。植物器官大小不仅影响植株形态特征,还与产量性状密切相关。因此,挖掘控制器官大小发育的基因并研究其分子调控机理对提高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人们发现属于APETALA2(AP2)家族的转录因子 AINTEGUMENTA(ANT)和含有 ORGAN SIZE RELATED(OSR)保守结构域的 AUXI
学位
目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有浸润性生长和芽生增殖的特点,素有“虫癌”之称。第二信号中的抑制性信号参与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反应、寄生结局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本研究旨在:1)探讨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
学位
实现有效的固液分离是城市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环节之一,电脱水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完好保存有机质的固液分离技术,可以将机械脱水污泥进一步深度脱水,为污泥的后续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电脱水全系统电导过程各电势功能区影响脱水过程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了污泥电脱水过程中固液分离特性及电场特性;系统化研究了核心结构配置对污泥电脱水特性的影响机理,在连续运行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