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说中包公故事的嬗变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j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关于他清廉爱民、铁面无私的记载和传说,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实为亘古第一人。这些流传于平民之口的杂记、戏曲、小说等形象而生动地印证了“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舆评。然而,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包公故事研究的关注点多局囿于元曲及明小说中的包公故事上,对于近代包公故事的研究尚嫌不足。为此本文把研究的范围界定在《清风闸》、《万花楼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三侠五义》这五部近代的包公小说,详细论述包公故事在近代小说中发展演变的脉络轨迹、流变原因,并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近代包公故事的源流考述。主要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廓清包公故事在宋代至清初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情节结构方面,双焦点的内在情节结构特征贯穿这一时期的包公文学创作:一方面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讲述繁华喧闹的市井乡村中的人生百态;另一方面,则是悬念重重的公案故事,叙述包公为锄强扶弱、主持公道而进行的艰难又坚决的斗争。在包公形象的塑造上这些故事也逐步离开了历史真实,由宋话本中一个次要的、初具“神性”特征的影子似的断案角色,经过元杂剧里清明智慧、刚正无私和明成化说唱词话中精察、智巧、细致、人神相通等性格特点的近一步塑造,使包公在明小说中成为了“神”似的完美艺术形象。这种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创作经验都为后世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本。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详细地考述了近代小说中包公故事的嬗变过程、原因和得失。近代的包公小说结束了自宋金文人笔记以来均以短篇形式出现的局面,从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文体创新上吸取了成功经验,朝着样式章回化、结构完整化、叙述书面化的方向演进。一些在流传过程中未曾断歇、各体皆搬的故事根据遵循生活逻辑的原则,做了些许改动后,成为后世流传故事的定本。而体裁的扩展也使包公故事一直以来具有的双焦点内在情节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公案与“世情”、“英雄传奇”、“侠义”合流的局面。市井百姓、英雄和侠士的介入再加上事实上清官的无力使包公从主角的位置上逐步退让下来,并在形象塑造上,显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人性特征。不过联系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特点,这种形象上的改变虽然在艺术上有些进步,但离人民大众渴望官员“以恤民为本”的理想却越来越远。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总结与深化。近代的包公小说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它的影响与渗透。而其中渗透最深的当数民间俗文学的影响。如包公出生时的梦兆描写就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诞生“神话”的惯技老套,而宋仁宗梦中举贤的情节,也与民间传说中周文王以梦举用吕望的传说颇为相似等诸如此类。包公故事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合理高尚的,也有荒诞浅俗的。但包公故事的广泛流传与百姓们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密切相关。在剔除糟粕,存其精华,并赋予新鲜健康的主旨的努力下,包公故事在当代社会中也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把梦窗词中的单个意象放在由梦窗词三百四十首词所构成的文本整体语境中来考察其表现技巧及其所造成的审美效果。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
多年以来,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难以说清,本文根据大、小传统的划分方法,探讨鲁迅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接受与超越。所谓大传统,一般是指贵族、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
"叙事性"是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用少量或单一的画面去叙述一段故事,难度非常之大,但却也是绘画无法回避的使命。本文重点阐述画面"叙事性"的实现条件和实现过程,从"叙
针对基于模糊C-均值(FCM)的不确定区间数聚类算法中,区间数内的点通常假设服从均匀分布,难以表达其真实属性;聚类结果受到初始聚类中心影响较大和隶属度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
我国很多传统村落地处偏僻的山区,扶贫攻坚战任务艰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事业任重而道远,对山区贫困群众进行扶志、扶智可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奠定传统村落
为了实现国产五轴磨床数控系统的自主研发,通过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硬件及软件结构体系的分析,提出基于UMAC运功控制器的五轴磨床数控系统的设计方案。针对数控系统对上位机的功
儿童惩罚观的话题由来已久,从古希腊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和社会学家涂尔干各自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惩罚观。两者的观点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有和而不
自20世纪30年代起至今,许多学者对于心理健康赋予了很多定义,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还产生了各种测验量表。自20世纪50、60年代起,学者们把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引深到
《孔子诗论》是楚国迁郢之前贵族墓葬的随葬品,属于孔门弟子或其后学记录和阐释孔子《诗》说的文献。它的发现提供了汉代《诗》学分立之前的另一个理论形态。本文以《鲁诗》、
李长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理论批评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切的爱,对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怀有真诚的期待,坚持浪漫主义文学立场,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标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