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基于体验哲学基础,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基于人类经验基础,语言依赖于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反映这一过程。人类概念形成的过程则以原型为基础,通过范畴化实现,其间涉及隐喻和转喻。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为探索语言意义和人类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以《论语》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基于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仁”的不同层次的概念意义及其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1)通过分析“仁”的概念范畴以及其概念系统的形成,解释为什么“仁”被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2)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考察概念“仁”的认知机制,解释为什么“仁”这一抽象概念被广泛传播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内省的研究方法,并参考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推荐的吴国珍先生翻译的《论语》英译本。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仁”的概念范畴分析,研究了“仁”与中华民族道德标准中各项德目的关系,详细的展现了“仁”的概念系统,并得出“仁”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核心的原因;(2)通过对《论语》中关于“仁”的概念隐喻分析,得出了人们对概念“仁”的认知方式,这种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方式为“仁”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3)不仅孔子一些关于“仁”的表述是隐喻的,而且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本质上也是隐喻的。“孝”作为孔子关于“仁”思想的隐喻形式,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本质是实现仁政而非建立约束大众的伦理准则。这是由于《论语》中缺乏具体的语境,加之人们对《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解读之只停留在字面的含义,忽略了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对隐喻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对孔子思想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思想重视以人为本,遵循封建秩序,孔子仁政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家庭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核心。本文证明了概念“仁”的范畴化过程亦是其意义的形成过程,隐喻的使用则丰富了“仁”的内涵,这为更好地把握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人类共同的经验基础,概念“仁”的认知方式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价值基础。同时,本文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化理论和隐喻理论的观点,突显了范畴化和隐喻在人类概念意义形成中的作用,为运用认知语言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和中国文化元素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焊接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放出的热量及产物来实现同种或异种材料的焊接。影响自蔓延焊接的因素很多,包括反应
证券民事纠纷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了案件的妥善解决往往耗时甚长。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不仅使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而且企业及证券中介机构也会声
基于金属盐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了金属盐对纤维素类生物质热解生成固定炭产率的影响。采用机械混合法向玉米秸秆中加入金属盐,比较加入不同含量的金属
<正>去年,为制作"八一"献礼片《英雄导弹营》,我第一次有机会独立创作纪录片,如何把握题材,架构布局,资料收集与使用……,开始了我的纪录片创作初体验。题材决定形式中国地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在俞孔坚的《回到土地》中,他向圆明园的整治者们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有钱缺什么?缺审美;第
林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显著的影响因子。本文以森林火灾原始统计资料为根据,在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林火统计数据,
本文重点研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性质和效果,阐述了一些与目前中国学界和政界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按照战争的规律和形势的发展,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由保卫解放
目的:本研究以偏头痛为疾病载体,观察循经取穴对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索循经取穴针刺即时镇痛效应的中枢机制,为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正> 1935年,中共在《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中,“号召全国人民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职业,一致团结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①要求各
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往往会带动一种新型的教材出现,近年来随着任务型教学法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主流,对外汉语教学界逐渐关注这一教学法,很多研究者把关注点逐渐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