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生产分工与贸易结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称为“东亚奇迹”,东亚地区的贸易额已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上述发展是在90年代东亚地区生产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本文研究了90年代东亚地区生产分工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该地区21世纪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亚洲NIES(新兴工业化经济群)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举向ASEAN(东盟)、中国等地区投资,即区域内部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激增,东亚地区形成了新的生产分工形态: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组装工序)安排在ASEAN和中国,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生产则安排在日本与NIES。根据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若干个生产阶段,形成了数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生产阶段分工。 生产阶段分工的形成引起东亚地区贸易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最大的特征是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目前,东亚地区中间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中间产品贸易额的43%,超过了己实现经济一体化的EU(欧盟,约30%)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约20%)。其中,在设备、家电产品等生产阶段易于分散的领域,中间产品贸易的比重更高。以中间产品为对象,对东亚各国的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日本、NIES在中间产品的出口领域,中国、ASEAN在进口领域分别具有较强竞争力。日本在中间产品的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在中间产品的进口中影响巨大。 生产阶段分工的发展带来同一产业内的贸易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产业间贸易。与西方国家不同,东亚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是由生产阶段的分散引起,是在垂直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 东亚区域内贸易随着中间产品贸易的增加而有了较大增长。2000年,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超过50%,虽然略低于EU(62.2%),但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后者。当然,区域外贸易的重要性并未因为区域内贸易的增长而下降。本地区生产的最终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EU,日本/NIES—中国/ASEAN—美国EU等西方国家之间的三角贸易形态逐渐形成。西方发达国家持续从东亚地区进口最终产品,已经成为促进本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要因。上述生产阶段分工及贸易结构,在21世纪继续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各种指标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东亚各国(地区)的贸易竞争力受到本地区生产阶段分工的影响。随着日本、NIES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阐述了广播业的概况及曲折发展的历程,对交通广播现象和品牌战略,尤其是广播品牌战略做了陈述,并以SWOT范式对国内交通广播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交通广播品牌实
探讨浆纱落物的形成、危害与控制措施。分析了浆纱落物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分析了浆膜性能与浆纱落物之间的关系,从浆纱工艺与设备的角度,提出了减少浆纱落物的工艺措施。指出:
针对国内对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的需求,本文设计并研制出一套双光束可识别方向的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本文设计了测速仪的光路图,从测速仪的光路设计到信号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研制
为了充分发挥高性能纤维的特性,选用"天竹"长丝与莱赛尔纱线相互交织,形成兼具二者优良服用性能的织物,同时与人造棉和莱赛尔交织织物作对比,根据2种织物的原料性能和仿丝绸
介绍了具有会呼吸、清爽、抗静电、垂坠性佳4大特点的再生纤维铜氨纤维的结构性能、制备工艺及纺纱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铜氨纤维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在精毛纺和多
采用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对竹浆纤维和粘胶纤维进行了鉴别,然后对竹浆纤维的形态特征、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卷曲弹性等进行了测试,并与普通粘胶纤
在当代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认真、深入地思考教育与知识的关系,形成全面而合理的知识观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根本看法,由于知识本身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汉语口语事实“本相”及当下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的考察,结合对已有研究及其范型的反思,在回归汉语口语、汉语口语课程本体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构想。试
研究聚丙烯酸类-淀粉共聚浆料的上浆性能及应用效果。采用瞬时聚合工艺合成了聚丙烯酸类-淀粉共聚浆料,测试了所制备出的聚丙烯酸类-淀粉共聚浆料DW-711的浆液性能和成膜性能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全国大面积展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根据教师发展阶段论,教师素质形成职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详细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