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CNF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浸润性调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浸润性是固体表面一个重要的性质,随着超浸润表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浸润性材料由于具有智能响应性、可控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形状记忆材料(SMP)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形态变化,在智能超浸润领域显示出极大的优势。但是目前形状记忆超浸润智能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热、光等响应性SMP,其在无损液滴操作、生物医药等应用领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研究基于新型SMP的浸润性智能调控是必要的。本论文构筑了一种快速水响应性形状记忆聚氨酯-纤维素纳米纤维(PU-CNF)复合材料,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新型的智能响应性形状记忆超浸润材料,利用形状记忆性能对其表面的微观结构及宏观浸润性进行了智能、可逆控制,并对超浸润智能材料在微液滴操纵、微反应器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采用硫酸酸解的方法制备了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并利用溶剂铸造技术将CNF引入到聚氨酯基体中,进而构筑出具有快速水响应性形状记忆性能的PU-CNF复合材料。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表征;对复合材料的水响应性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模型拟合结合机械性能表征对其水响应性形状记忆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且展示了复合材料在水中智能抓捕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CNF在聚合物基体内部能够形成刚性渗流网络,CNF的引入增加了材料与水的亲和性,水分子的吸附和解吸能够引起CNF渗流网络的形成和解体,同时结合聚合物基体PU良好的弹性回复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快速、高效的水响应性形状记忆性能。
  基于水响应性形状记忆PU-CNF复合材料,在其表面复合微阵列化的超疏水层(s-PU),制备出超疏水形状记忆可调粘附性智能材料(s-PU/PU-CNF),并对其表面的粘附性进行了智能调控。基于材料的拉伸-回复形状记忆性能,对微结构表面的微阵列间距进行了可逆调控,实现了微结构表面水滴粘附状态在超疏水粘附和超疏水滚动之间的智能、可逆转变。受壁虎脚脚趾垫结构及可调粘附功能的启发,基于PU-CNF基底(“肌肉”)的弯曲-展开形状记忆性能,实现了s-PU表面(“皮肤”)微阵列排布方式在平面和曲面之间的可逆转变,调控表面液滴在超疏水高粘附和低粘附状态之间转变。基于形状记忆智能粘附性能实现了材料在微液滴操纵、微反应器等领域的应用。得益于材料的形状记忆能力,不同的拉伸应变/曲率及对应的粘附状态能够被有效固定或记忆,不需要持续的刺激或外力供应,克服了以往此类材料需要持续外力或外部刺激的缺点。
  通过在形状记忆PU-CNF复合材料表面引入微纳米分等级结构的微阵列层,获得了形状记忆超疏水复合膜(h-PU/PU-CNF),对其微结构表面的浸润状态进行了智能调控。基于复合材料的拉伸-回复形状记忆性能对其表面的微阵列间距进行调控,实现了表面浸润性在超疏水-疏水状态之间的转变。另外,基于O2等离子体处理-加热处理,对表面化学组成进行可逆控制,实现了超疏水-超亲水浸润状态之间的可逆转换。将两者进行结合协同调控,实现了表面浸润性在疏水-亲水和超亲水-亲水多个状态的可逆转换。由此,基于水响应性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在同一个表面上协同调控表面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实现了超疏水到超亲水多重浸润状态的可逆转变。
其他文献
随着遥感卫星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获得卫星、航空及无人机平台的高分辨率、多源数据已不再是难题。在如此多数据信息的不断驱动下,过去由于数据限制无法完成的检测任务在现阶段逐渐可以实现,促进了人们在目标检测领域对技术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以便满足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尤其是面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城市区域或者与国防领域相关的军事热点区域,针对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精准检测,无论是服务于民用的城市道路规划、交通管理,还是军
学位
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放电比容量高,工作电压窗口宽,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候选者。但目前富锂材料还存在较多问题,如首次效率低、循环倍率性能差、电压衰减严重等。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富锂材料,并用多种方法对富锂材料表面和体相的结构进行了改性处理,通过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相分布等特性及其与材料电化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共沉淀的方法制
三相电压型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整流器因其具有低谐波污染、单位功率因数、能量双向流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直流微电网、多电飞机等领域。由于应用领域众多,故其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上述应用场景下,三相PWM整流器的负载通常不再为阻性负载,而是各类具有非线性特性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本文围绕着带变换器负载的三相PWM整流器这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传统锂离子电池已愈发无法满足动力电池对高能量密度及长循环寿命的需求。在众多改进方法中,提升负极材料比容量对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具有重要意义。石墨作为主流的商业化负极材料,具有电压平台低、循环稳定等优点,但其较低的可逆比容量还无法满足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需求。硅氧碳(SiOC)基负极材料比容量高、结构稳定、循环寿命长,是一种具备商业化前景的负极材料。然而,传统的SiOC基负极材料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具有灵活方便、电气隔离、免维护、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有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动汽车、植入式医疗、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领域,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但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仍存在补偿元件多、抗偏移性能差、能量传输效率低、系统成本高等问题,阻碍了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补偿拓扑种类很多,但缺乏普适的设计规则。本文通过分析四种基本谐振网络的压流变换及阻抗变换特性,总结出补偿
随着传统能源使用的日趋紧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采用可再生燃料替代石油受到广泛的重视。生物柴油是目前理想的代用燃料之一。生物柴油是由动植物油、餐饮废油等原料制备而成的饱和/不饱和脂肪酸烷基酯的混合物。虽然发动机中使用生物柴油作为燃料可以减少颗粒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燃烧过程仍会产生副产物--碳烟。大部分生物柴油碳烟(Biodiesel Soot,简称BDS)随着尾气的排放进入大气,然而仍有一部分
学位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源,占人类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0%。我国火力发电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可见碳减排在我国迫在眉睫。氨法脱碳具有腐蚀性弱、再生能耗相对较低、成本低廉及可实现多种污染物综合脱除等优势,因此在CO2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氨法脱碳仍然存在吸收速率慢、氨逃逸严重、再生能耗较高等诸多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大范围工业应用。针对
学位
流体电喷雾法(Hydrodynamic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Jetting Method(HESIJ))是一种可用于制备水凝胶微粒的重要方法,具有诸多优点。首先,HESIJ作为电喷雾质谱(ESI-MS)和离子迁移光谱(ESI-IMS)及其联用技术(如ESI-IMS-MS)中所采用的电离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具有电离过程温和的特点,不会破坏需电离的待测物(如蛋
某些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在自然界含量少、分离过程中易变质,该类物质的大量制备比较困难,限制了其后续的生物活性研究.将高效构建碳骨架的重排反应和直接构建天然产物碳骨架的策略引入到合成路线中,探究了该类物质的简便高效合成方法.采用频哪醇选择性烷基迁移重排反应完成了austrodoral类天然产物的合成.前期引入醛基的策略以钯催化的偶联反应直接构建siphonodictyalB碳骨架完成了该类天然
金属银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延展和催化活性。而一维银基纳米材料不仅继承了金属银的优良特性,而且具备优异的柔韧性和多孔网络结构,在柔性电子和电催化等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几种不同的一维银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探究了其在导电膜和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多元醇法制备了直径36 nm和长度20μm的银纳米线(AgNWs),并将其用于制备透明导电膜(TCF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