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B细胞亚群的发现及其免疫调控功能与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对于免疫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认识大为拓展,特别是对于T细胞亚群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除了以往广泛公认的Th1、Th2之外,近年来对于调节性T细胞(Treg)、Thl7、Th9, Tfh等T细胞亚群的进一步区分与功能特征的研究以及与临床疾病的联系,使得人们对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对于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特别是M2和调节性DC亚群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但是,目前对于机体体液免疫中最关键的免疫细胞.---B细胞(B lymphocytes)的亚群及其相应的功能特征的研究相比而言比较少。过去认为B细胞通过分泌抗体,在体液免疫系统中发挥“指挥家”的作用;B细胞还是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参与对抗原的摄取、加工、提呈,在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此外,B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某些趋化因子以及表达某些重要膜分子,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可见,B细胞具有功能多样性,通过进一步研究B细胞的亚群组成及其功能特征,将有助于全面认识B细胞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对免疫应答与调控的方式与机制增添新的学术观点。根据表面分子、定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B细胞被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2细胞即为传统意义的B细胞。而B-1细胞主要在胚胎的胎肝、网膜中发育,分布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中,又分为B-1a细胞(CD11b+CD5+)和B-1b细胞(CDllb+CD5-)。B-1细胞在IL-10帮助下保持自我更新能力,通过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和一些变形的自身抗原,B-1a细胞及其分泌的自身抗体在幼儿的抗感染免疫中提供有效保护,而B-lb细胞在感染时则能对多糖和其他非T细胞依赖性的抗原产生长效的抗体应答。近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类可以分泌IL-10的B细胞,根据其功能而将之称为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作为一类新的B细胞亚群,其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B细胞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提示B细胞在免疫应答被激活后可能分化为多个不同的功能亚群参与并调控免疫应答,参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有关新的B细胞亚群的发现与功能分析成为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近年来已成为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天然免疫应答由NK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天然免疫细胞介导,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细菌、真菌及病毒成分并活化,引发下游的多种免疫效应,但B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如何尚不明确。但一方面,B细胞能够不依赖BCR信号介导而被活化;另一方面,由于B细胞能表达多种Toll样受体(如TLR2、TLR3、TLR4、TLR5、TLR7、TLR9)和其他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那么病原体感染后微环境中存在的多种TLR配体及模式识别配体有可能能够通过与B细胞上的受体交联,激发下游的信号传递,从而为B细胞参与天然免疫反应以及随后调控免疫反应奠定了基础。考虑到B细胞组成的异质性以及B细胞参与天然免疫应答和调控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多样性功能特点,我们在本研究中分为三部分,研究了病原体感染或者病原体成分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之后B细胞的亚群组成,以及我们所发现和鉴定的新型B细胞亚群的功能特点与相关作用机制,还对B细胞发育和功能分化的转录因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B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调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其功能分化的分子机制增添新的认识。一、CD19+DX5+B细胞亚群(NKB)的发现及其参与天然免疫、调控获得性免疫的作用与相关机制为了探索B细胞在病原体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我们对李斯特菌、大肠杆菌、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感染的小鼠模型及TLR配体LPS、CpG-ODN、poly I:C注射的小鼠炎症模型的各脏器B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了一群由病原体感染和TLR配体诱导增加的并广泛分布于骨髓、脾脏、淋巴结组织中CD19+DX5+新型细胞亚群。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特征,我们动态检测了其产生过程,发现脾脏中CD19+DX5+双阳性细胞在细菌感染后第3天数量开始显著上升,到第7天达到峰值,其后逐渐下降,直至感染后第17-21天恢复至初始水平;而在LPS、CpG-ODN、polyI:C体内注射所诱导的小鼠模型中,CD19+DX5+细胞数量于刺激后第5天达高峰,随后下降;结果表明,该细胞亚群可被病原体感染或者病原体组分刺激所诱导产生,提示其可能会参与或者调控机体抗感染的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应答。流式分析发现CD19+DX5+双阳性细胞表面表达NK及B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包括mIgD、mIgM、B220、IA-e、CD40、CD 154、CD86、Ly49A、Ly49C/I、Ly49D、NKG2D、NKG2A/C/E、CD43、CD25、CD122、CD 11b等。电镜下CD19+DX5+双阳性细胞染色质疏松,胞浆富含线粒体和高尔基体。胞内染色及ELISA结果显示其分泌IFN-γ、IL-1α、IL-1β、IL-6、Granzyme-B,而不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此外,由于该细胞具有B细胞的表面标志,我们检测其免疫球蛋白分泌,发现该细胞在LPS刺激后可以分泌IgG2a、IgG2b、IgG3、IgM,采用李斯特菌感染B细胞缺陷Btk-/-小鼠及NK细胞剔除小鼠证明体内诱导产生的该细胞亚群来源于B细胞而非NK细胞,由此推测CD19+DX5+细胞是一个具有NK样表型和分泌细胞因子特征的B淋巴细胞亚群(我们简称NKB)。我们在体外将DX5-CD19+B细胞分别与纯化的CD4+或CD8+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并加入LPS刺激,发现树突状细胞可以诱导DX5+CD19+NKB细胞的产生。为进一步明确其产生机制,我们在共培养体系中分别采用0.4μM transwell或者加入抗IL-6、IL-1β、IL-12、CD40、CD40L的单克隆抗体,发现树突状细胞可以通过CD40-CD40L途径诱导NKB细胞产生,且其分泌的IL-6和IL-1β对这一过程有促进作用,李斯特菌感染的CD 11 c-DTR、Cd40-/-、Cd401-/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一旦缺失了树突状细胞、CD40-CD40L相互作用,NKB细胞将不能被诱导产生;而在李斯特菌感染仅能在I11r-/-及I16-/-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少量NKB细胞。证明了NKB的产生需要树突状细胞通过CD40-CD40L与B细胞前体相互作用,IL-6和IL-1β对这一诱导过程有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研究了NKB细胞在细菌感染天然免疫应答的作用,发现NKB细胞通过分泌的IFN-γ活化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其对胞内菌的杀伤,抑制李斯特菌在胞内的数量增长;体内回输NKB细胞也显著降低李斯特菌感染早期的肝脾细菌负荷并上调血清IFN-γ水平,但回输Ifnγ-/-NKB细胞则无类似效应。说明NKB细胞能通过其分泌的IFN-γ激活巨噬细胞,参与细菌感染早期的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由于NKB细胞数量高峰出现于感染第7天,因此我们对C57BL/6小鼠回输CD45.1+OT-I CD8+T细胞,然后感染能分泌OVA的李斯特菌株(LM-OVA),旨在研究NKB细胞在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作用。结果发现,与感染后第7天的NKB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李斯特菌感染小鼠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NKB细胞来源的IFN-γ能上调其本身表达FasL及OT-I CD8+T细胞Fas的表达,旦阻断IFN-γ或Fas-FasL信号,则NKB细胞诱导CD8+T细胞的凋亡比例降低。我们在LM-OVA感染Btk-/-小鼠前后分别回输CD45.1+OT-I CD8+T细胞与NKB细胞、NK细胞或B细胞,发现细菌感染7天后NKB细胞回输组CD8+T细胞数量较与NK细胞或B细胞回输组显著下降,但CD8+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44.CD62L.CD69较对照组表达无显著变化。采用CFSE标记的OT-I CD8+T细胞与NKB细胞共同回输并检测李斯特菌感染3天后T细胞增殖,结果表明OT-I CD8+T细胞增殖并无差异,结果表明,NKB细胞在体内不显著影响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若采用Ifnγ-/-或Fasl-/-小鼠NKB细胞与OT-ⅠCD8+T细胞共同回输,对OT-IT细胞的数量及活化并无影响。因此,于感染第7天大量诱导产生的NKB细胞通过IFN-γ和Fas-FasL通路可以促进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凋亡,使得抗原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受到适度的负相调控,从而利于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性。可见,我们发现的这群由病原体感染诱导产生的CD19+DX5+NKB细胞在天然免疫应答的早期通过IFN-γ激活巨噬细胞而起促进作用,发挥了NK细胞样的天然免疫效应细胞的作用;但在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晚期大量产生之后,其通过IFN-γ和Fas-FasL通路诱导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凋亡而对免疫应答反应起负相调控作用,发挥了调节性B细胞样的作用,表明该新型B细胞亚群具有独特的双重免疫功能,即被病原体感染诱导产生之后反馈促进天然免疫诱导以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但另外一方面,通过负相调控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反应以利于免疫应答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免疫应答过度活化之后造成机体病理学损害。二、CD19+PDCA-1+B细胞亚群的发现及其参与天然免疫功能与机制的研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Btk-/-小鼠对李斯特菌感染相比野生型小鼠具有较高易感性,在感染早期的肝脏和脾脏细菌增殖更活跃,且血清IFN-γ水平低下,提示B细胞在抗御李斯特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明确B细胞在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中的功能,我们在李斯特菌及大肠杆菌体内感染48小时后的C57BL/6小鼠脾脏细胞的B细胞及其亚群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群广泛分布于骨髓、脾脏、淋巴结的CD19+PDCA-1+双阳性细胞,在感染后4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第八天达到感染前水平,提示该细胞可能直接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共聚焦显微镜及H-E染色后观察结果显示,CD19+PDCA-1+双阳性细胞直径6-8μM,呈圆形,表面光滑,细胞质稀少,细胞核致密,具有典型的B淋巴细胞形态特征;膜表面表达mIgM.mIgD.B220.CD23等B细胞特异性分子;胞内表达Thl型细胞因子IL-12p40、TNF-α、IL-1α、IL-6,并在HKLM刺激后高分泌IFN-α。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CD19+PDCA-1+双阳性细胞是一群独特的具有Ⅰ型干扰素分泌能力的新型B淋巴细胞亚群。采用体外细胞共培养,我们证明在热灭活的李斯特菌(Heat-killed L. monocytogenes)刺激下,巨噬细胞能够诱导CD19+PDCA-1-细胞向CD19+PDCA-1+细胞分化;究其机制,我们在共培养体系中分别采用0.4μM transwell各两者隔离开,或者加入CD40、CD40L、IFN-γ阻断性抗体以及相应重组细胞因子,发现CD19+ PDCA-1+细胞诱导产生显著减少。此外,我们在李斯特菌感染的Cd40-/-、Cd401-/-小鼠体内也无法检测到CD19+ PDCA-1+细胞的产生,而在相应的Ifnγ-/-小鼠模型中也检测到了PDCA-1+ B细胞比例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巨噬细胞诱导PDCA-1+CD19+细胞的产生是由IFN-γ和CD40-CD40L信号介导的。根据PDCA-1+B细胞的产生特点以及B细胞缺陷的Btk-/-小鼠在早期对李斯特菌感染的高易感性,我们认为这群PDCA-1+B细胞是参与机体抗感染天然免疫应答的B细胞亚群。体外实验证实PDCA-1+B细胞对李斯特菌在巨噬细胞内增殖并无显著直接影响。已知NK细胞活化和分泌大量IFN-γ对于李斯特菌体内清除其重要作用,为了观察PDCA-1+B细胞对李斯特菌体内清除的影响,我们将其与NK细胞共培养,发现PDCA-1+B细胞能通过分泌IFN-a促进NK细胞活化,杀伤Yac-1细胞,并分泌IFN-γ。对李斯特菌感染的Btk-/-小鼠回输PDCA-1+B细胞能有效降低脏器中的细菌负荷并上调外周血IFN-γ水平;但若用纯化的PK136抗体将NK细胞剔除后,回输PDCA-1+B细胞对李斯特菌感染的Btk-/-小鼠的保护作用消失,且回输Ifnγ-/-鼠来源的NK细胞也无法恢复PDCA-1+B细胞对李斯特菌感染时对机体的保护效应。因此,我们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由病原体感染所诱导产生的PDCA-1+B细胞能在李斯特菌感染早期通过其分泌的IFN-a激活NK细胞并促进其IFN-γ的分泌,从而参与机体天然免疫应答,利于机体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本研究为B细胞直接参与抗感染免疫应答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也为全面认识B细胞亚群的非经典的生物学功能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三、转录因子Foxpl对B细胞功能调控作用的初步探讨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对于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起决定性作用。Foxp亚家族(Foxpl,Foxp2,Foxp3)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Foxpl从小鼠B淋巴瘤细胞系BCL1中被首次发现和克隆至今已逾十年,但有关它在免疫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却刚刚起步。近年来,Foxpl对B细胞、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分化乃和功能调控的作用陆续被人们提出并证实,这一系列的发现令Foxpl这一重要转录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及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探索B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及功能分化的转录因子调控机制,我们初步探讨了在LPS刺激或病原体感染后Foxpl对B细胞的功能影响。我们发现Foxpl表达广泛,在心脏、脑、肺、肝、肾、胸腺、脾、腋窝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骨髓中均有表达,其中心、脑、肺、胸腺、脾脏、腋窝和肠系膜淋巴结中Foxp1表达较高。我们进一步鉴定了本室引进的Foxp1基因敲除小鼠(Foxp1-/-)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巨噬细胞中Foxp1蛋白表达较野生型Foxp1+/+小鼠的相应免疫细胞的表达水平下调80%-90%。我们对Foxp1-/-小鼠的B细胞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LPS体外刺激还是李斯特菌体内感染,Foxp1-/-B细胞的IL-10分泌均显著下调;另一方面,在LPS刺激后Foxp1-/小鼠中B细胞的炎性因子IL-6、IFN-α、IFN-γ较野生型小鼠B细胞分泌量上升,但对李斯特菌体内感染的B细胞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并未获得同样结果,IL-6、IFN-a表达较野生型小鼠并无显著变化,但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却显著下调。由此我们推测,Foxp1对B细胞负向免疫调控功能可能具有潜在的诱导作用;而Foxp1对B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对B细胞抗感染免疫应答功能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需要我们设计实验进行深入探讨。四、总结在第一部分实验中,发现并鉴定了一群具有NK细胞样特征、能够分泌IFN-γ的DX5+ CD19+ B细胞,称为NKB细胞亚群。NKB细胞能在免疫应答早期(李斯特菌感染3天内天然免疫阶段)通过分泌IFN-γ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对胞内菌的清除,发挥了NK细胞样的功能;NKB细胞能在免疫应答晚期(李斯特菌感染7天获得性免疫阶段)通过分泌的IFN-γ上调自身FasL及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表面Fas的表达,从而诱导CD8+T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了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适度控制了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强度,从而使得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反应受到适度的负相调控,有助于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性。可见,该病原体感染诱导产生的新型NKB细胞亚群具有NK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效应和调节性B细胞的负相免疫调控功能,其分泌的IFN-γ在介导其双重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新型B细胞亚群(DX5+ CD19+ NKB)的发现与初步揭示的其功能特点,为天然免疫的效应机制增添了新的学术观点,也丰富了人们对调节性B细胞的负向调控功能及机制的认识,并为获得性免疫负向调控提出了新机制。在第二部分实验中,发现并鉴定了一群能分泌IFN-α的CD19+ PDCA-1+ B细胞,该新型B细胞亚群能通过分泌的IFN-α而激活NK细胞并促进其分泌IFN-γ,从而参与、促进了胞内菌感染早期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IFN-α能正反馈调节IFN-γ信号通路,这一发现为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天然免疫应答的快速启动及蛋白调控提出了新机制,也为B细胞的天然免疫功能增添了新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对B细胞及其亚群的发育及功能分化的转录因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在LPS体外刺激和李斯特菌体内感染后转录因子Foxp1的表达均能促进B细胞分泌IL-10,但其炎性因子分泌变化趋势并不相同,我们推测Foxp1对B细胞负向免疫调控功能可能具有潜在的诱导作用,而其对B细胞抗感染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以及在B细胞亚群产生和功能中作用尚不明确,需要将来开展进一步实验深入探讨。总之,深入研究B细胞及其亚群在不同感染模型中的功能及其机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B细胞在机体受到外来病原体或者异源抗原刺激后免疫应答的启动、维持和调控中的作用,更加全面认识机体复杂而平衡的免疫调控网络,并为免疫细胞亚群认识的拓展及感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叙述了我国大米蛋白的应用现状,并通过一系列方法从大米工业加工后的副产物中提取大米蛋白,同时通过酶法进行大米蛋白的改性,提高其溶解性,乳化性,持水性,发泡性等,进一步提
探讨紫外光核黄素交联前后胶原/PVA复合生物膜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生物相容性。利用胶原蛋白和聚乙烯醇(PVA)按照1∶1和2∶1混合制备胶原/PVA复合膜,采用紫外光核黄素进行交联,
介绍广州蓄能水电厂Ⅰ期机变保护的配置,并对机变保护近年来的运行情况作了简要回顾与分析,提出了现有保护装置在性能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了基于新技术支持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辅以案例阐述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情境认知、任务驱动、知识理解支持、学
<正>2019年1~5月,主要铝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产量分别为3 078万t、1 445万t、2 198万t,分别同比增长6.9%、2.7%、6.5%;铝现货均价13 781元/t,同比下跌4%,降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微博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对微博用户性别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英文微博文本用户的性别识别已有研究,但针对中文微博用户性
巴戟天作为补肾之要药,具有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之功,对于肾虚不固所致带下证、蛋白尿,肾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颈项痛、腰椎病具有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本文现将几例验案
通过对新鲜鸡蛋涂擦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溶液,旨在研究壳聚糖对鸡蛋品质的影响。试验将300枚新鲜鸡蛋随机分成6组,分别涂上0、0.5、1.0、1.5、2.0g/100mL和2.5g/100mL壳聚糖
现今,各类媒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成年人,纯粹属于儿童的媒体空间被极度缩小。随着社会中儿童问题的增多、儿童的成人化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呼吁,应该有专属于儿童的媒
人类社会政治演进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由思想家们进行了深刻揭示。17世纪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认为,政治发展正如自然发展一样有自身的规律,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