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IBD是一种以局部和全身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可能影响整个胃肠道。血栓栓塞的发生是IBD中可能将危及生命的重要并发症,其对静脉和动脉系统均有作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是IBD患者中最常见的血栓栓塞类型,血栓栓塞在IBD患者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血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机体的血栓前状态和抗血栓机制之间的不平衡。血栓形成与三种基本机制有关:血液淤滞、内皮损伤或者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炎症激发了凝血,损害纤溶系统,降低天然抗凝机制的活性;同时,天然抗凝因子抑制炎症引发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炎症和凝血功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IBD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国内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在疾病过程中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以及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有研究提到CD患者与UC患者在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上基本相同,故本研究单独观察CD患者,旨在观察CD患者在病程中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究凝血功能在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作用,以增加对CD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过程的了解,为日后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通过凝血指标评估患者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尽早进行干预做铺垫。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首次诊断的53例CD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组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差异,探究这些凝血指标变化与CDAI的关系。研究结果:CD组的纤维蛋白原、APTT、血小板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将入组的CD患者根据性别、确诊年龄、有无便血、有无合并肛周病变、病变部位以及疾病行为分组后进行凝血指标比较,各组间患者的DD、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FDP、PT、AP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患者按照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分型,缓解期患者的纤维蛋白原、PT及FDP明显低于活动期患者。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提示:CDAI与纤维蛋白原、PT、FDP、血小板呈正相关(r=0.326、0.300、0.306、0.271,P均<0.05)。研究结论:CD患者体内的凝血与纤溶过程相比正常对照者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本研究中CD患者在不同性别、确诊年龄、疾病表现时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DP水平、PT及APTT与疾病活动度有关,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FDP及PT与CDAI有密切相关性,可以成为疾病活动程度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