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起源于美国,伴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院校研究逐渐成为美国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成为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种手段与象征。在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美国高校遭遇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管理问题和竞争压力:高校数量的迅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张,逐步导致了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庞大的经费预算,政府的巨大投入及社会捐赠的增多又意味着高校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传统的高校自主管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变化着的内外部环境,高校领导者日益遭受来自各界的指责和批评,学校的管理也陷入困境。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开始反思传统的高校管理问题,积极探索新的高校管理哲学和管理模式,引发了一场“高等教育管理革命”的历史变革,其核心在于探索新的大学管理模式,促进高等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正是从这时开始院校研究正式登上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院校研究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门术语,本研究将其界定为:基于本校情境,针对学校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收集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对所在高校的运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工作。院校研究作为高等学校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为本校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基于此,论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院校研究是如何在美国产生并发展的,其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是如何演进的?(2)院校研究在哪些领域上为大学决策提供支持?(3)院校研究怎样为大学决策提供支持?论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按照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论文首先分析了美国院校研究对大学决策支持的制度演进所经历的五个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为制度的孕育阶段,也可称为院校自我研究阶段,此阶段的院校研究仍然是个别行为,并未出现院校研究的组织化与制度化;20世纪上半叶为制度的萌芽阶段,即院校调查运动阶段,少数学校开始了有组织的院校研究实践,有10所学校设立了院校研究机构;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后期为制度的构建阶段,院校研究办公室开始广泛设立,有115所高校设立了院校研究办公室;20世纪60至70年代为制度的发展阶段,院校研究对大学决策支持的功能不断扩展,规模较大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内部建立了 2-3个层级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制度的调适阶段,很多高校对院校研究机构及功能进行了调整。综观整个历程,美国院校研究经历了从自发研究到自觉研究、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研究的过程,以及从分化到融合、甚至是再分化的螺旋过程,遵循“需求驱动”型的院校研究内在发展路径,整个过程更多体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美国院校研究机构最初由校长主管,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为校长决策提供支持,后由于高校领导决策权力的变化,开始逐渐向教务长或副校长汇报工作,也有部分院校研究机构由院长或系主任主管。院校研究机构的内部组织模式,按照院校研究发展历程划分,包括工艺结构模式、小巧灵活模式、专业官僚模式和精细繁杂模式;按照院校研究活动集中程度,又可以分为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论文选取了 2011-2012、2012-2013、2013-2014近三届美国院校研究协会论坛上的798个大会报告,对其进行分析,利用EXCEL中的数据透视表对提取的报告主题进行归类,并结合以往对院校研究决策支持问题的研究,构建了院校研究决策支持问题领域的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6个,分别为学生入学管理、评估活动、教师事务管理、课程与教学、财务与预算、规划与数据报告;三级指标共19个,分别为招生与录取、学生资助、学生学习经历、学生成功、校友、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教师招聘、教师保留、教师晋升、教师退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绩效、成本与预算、收入与支出、规划、数据报告。在这些研究领域中,涉及学生入学管理方面的研究最多,占报告的53%,如果再加上评估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有关学生问题的研究则占到报告的60%之多。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院校研究领域,甚至整个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学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论文还以加州大学为例,从加州大学问责报告、信息中心数据报告和院校研究办公室网站简报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院校研究决策支持的问题领域。论文提出了院校研究对大学决策支持的三要素分别是决策环境、院校研究组织架构和数据系统。决策环境是院校研究进行决策支持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它会影响到决策支持的效果,主要包括决策者、决策者理念和决策模式等。院校研究组织架构是院校研究决策支持的内在要素,其组织架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院校研究决策支持效果,主要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和人员分析能力等。数据是院校研究的资源,是院校研究人员的工作素材,院校研究人员主要从四个层面的数据系统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分别是国家层面的数据系统、州层面的数据系统、学校层面数据系统以及大学共享联盟数据系统。在对决策支持三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究了院校研究决策支持的三大途径,分别为决策问题导向的直接决策支持、院校研究人员主动开展研究的间接决策支持以及通过网站数据提供的支持。并构建了决策者与院校研究人员的心智互动模式和以数据为基础、决策者与院校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数据驱动决策支持模式,这是院校研究对大学决策支持的两种相互关联的有效模式,缺一不可。决策者与院校研究人员的心智互动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明确决策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院校研究人员需要与决策者互动与对话,共同建构决策情境,在研究目标框架下形成方案或建议;第三个阶段是在做出决策后,需要决策者为院校研究人员提供所获得决策支持信息价值或效用的反馈,帮助院校研究人员评估支持的有效性,为以后的决策支持提供改进的机会。数据驱动决策支持模式的运行机制则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辨别决策支持领域,明确决策目标以及决策问题,并确定每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第二阶段是针对信息需求收集、整合相关数据;第三阶段是对数据进行加工,提炼有价值的、可以用来支持决策的信息;第四个阶段是向决策者展示信息;第五个阶段即为实质性的决策过程。论文在对美国院校研究提供决策支持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院校研究工作给出建议:(1)行政推动成立院校研究机构并清晰定位,为我国开展院校研究提供制度保障。(2)强化对学生事务开展研究,是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3)决策者理念的转变,是院校研究发展的前提条件。(4)培养和培训院校研究人员,为我国院校研究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5)加快数据系统的建设、公开与共享,是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