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岛”时期杂文创作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的“孤岛”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文学领域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与打击。然而,随着抗战气候的发展,上海租界在成为著名的“孤岛”的同时,也成为了进步文化人士坚持抗战的根据地。“孤岛”复杂严峻的政治环境与畸形繁荣的社会经济,催生出了一个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域的独特而异彩纷呈的“孤岛”艺术空间,独特的文学空间也由此产生。“孤岛”文学空间作为特定社会空间的现实还原,它既直接参与着新的社会空间的形成,又体现着特定社会空间与文学空间的营构,共同推动了抗战空间的建构与文学现代品格的动态发展。“孤岛”文学创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便是杂文创作。杂文作为“孤岛”文学空间里最具批判力与独立性的文学样态,以其思想的深刻和艺术的独特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伴随着“孤岛”气候的渗透与抗战文化场域的构建,“孤岛”作家利用杂文文章抒发民族观念、抗战斗志与家国情怀,开创了全新的战斗精神与艺术形式,也发展出自身的美学追求和文体风格,代表了当时的杂文创作水平与成就,也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生存策略和发展态势。本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研究缘起,从空间整体性研究与创作类别研究两个向度梳理整合目前学界对“孤岛”杂文研究的概况,分析研究现状的薄弱环节。同时对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进行阐释,整合完善对“孤岛”杂文创作的研究视野,并将“孤岛”文学放置在文学史高度进行整体估价与反思。基于此完善本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成果。第一章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探讨上海“孤岛”杂文创作的生发语境。三十年代的上海“孤岛”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租界各方权力斗争的纠缠倾轧,外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民族危机一触即发。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孤岛”既形成了独特复杂的政治空间,又因其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繁荣驳杂的文化语境与言说空间。“孤岛”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抗战救亡的责任驱使下,希冀通过杂文创作调整并巩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推动文化抗战在上海“孤岛”的壮大发展。由此梳理并还原“孤岛”杂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与生成语境。第二章从“孤岛”杂文的思想特质与主题表述方面论述“孤岛”杂文文本中,作家如何通过抗战主题的策略表达,将民族抗战意识、自由与战斗精神立场进行坚守与发扬。论文指出,“孤岛”作家在杂文文本中所呈现的思想特质,既有作家历史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集中展露、公共舆论下的政治认同,也有对自由独立精神与社会批判传统的理性审视。由此展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在反思国民性、探寻抗战道路等方面的思想历程与价值体认,从而获得对“孤岛”杂文文本与作家思想层面的价值把握。第三章从“孤岛”杂文的创作手法与美学原则层面加以阐述。指出在“孤岛”杂文创作的文体艺术与价值取向中,作家如何通过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与超越,对审美追求与诗性艺术精神的塑造,使得“孤岛”杂文不断成为一种更具艺术性的文学“游击战”式的抗战武器。同时,“孤岛”作家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到杂文创作中,使得“孤岛”杂文更具现代性特质。由此展现“孤岛”知识分子在艺术形式与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获得对“孤岛”杂文创作方法与艺术层面的价值把握。第四章对“孤岛”杂文的价值进行重估与反思。“孤岛”杂文作为政治、市场和文学合力下的自觉选择,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孤岛”时期社会风貌与抗战图景。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学遗产,在抗战进程中有效地将启蒙话语、救亡话语与革命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在丰富驳杂的言说空间中坚守了民族化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了作家为“孤岛”杂文现代独立品格的建构所做出的努力,为我们完整全面地观照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与革命文学演变提供了诸多思考。此外,对其创作中存在的创作痕迹急就章式、创作质量良莠不齐等局限性问题进行总结。通过“孤岛”杂文这一历史文化载体,并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考察到当时的杂文创作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呈现出何种特征风貌,在战时上海产生了何种影响;探讨在残酷的战争阶段,特殊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性写作策略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镜像和人文意义,促使我们对战争与艺术、政治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也为我们了解独特的“孤岛”气候、“孤岛”杂文气质与中国抗战文学价值提供了真实的参照与清醒的反观。
其他文献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名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采用融合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法(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课后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及对本组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以探讨融合课程思政的CBL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胸外科临
期刊
外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课程的代表性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将沉浸式教学应用于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以“结直肠癌病人的护理”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实施目标、实施过程、效果评价与反馈等,为护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及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清末民初西学入侵,白话文的兴盛,对传统学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彻底成为主流,骈文与散文被打上了“桐城谬种,选学余孽”的烙印。除了中外文学的对抗之外,骈散交融主流下的骈文和散文之间的对立依旧存在。就在此种情况之下,李详依旧坚持传统骈文的创作,其骈文创作在当时为人所称颂。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李详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潮流之下,来把握其骈文理论和骈文作
学位
良好的语感需要学生长时间接触语言文字并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朗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注重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朗读者、讲述者、倾听者的身份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脱口朗读、讲读、听读、品读、诵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感内涵,能够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如果说,作家的文学生命是一座幽深的林,保留着创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种种成果与活动的踪迹,那么,作家的创作心理就是这片深林的通幽曲径。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中,忧闷抒情有时,义愤慷慨有时,回避与沉默亦有时,这些复杂的文学面貌与作家独具个性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种联系进行确认和思考,无疑是理解其人其文的一个关键。本文在绪论部分提出了从心理学角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致总结了自郁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