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质岩浆作用和稀有元素富集过程的钡同位素研究

来源 :邓庚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质岩浆作用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稳定以及生命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岗岩整体显示丰富的地球化学多样性。虽然前人已经结合多学科资料评估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围岩混染等多个过程对花岗质岩浆成分的影响,但是关于花岗质岩浆的晶体-熔体分离机制、热液流体在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成矿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过程中的作用、花岗伟晶岩成因等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Ba在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相容性和流体活动性,其在矿物-熔体-流体相之间存在键合环境差异。因此Ba同位素在上述过程中可能发生显著分馏,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对三套代表性花岗岩类样品进行了 Ba同位素研究,以期为晶体-熔体分离、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和伟晶岩脉体内部演化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晶粥体状态下的晶体-熔体分离过程目前被认为是造成花岗质岩浆成分变化的最主要机制之一,也是理解硅质火山岩与侵入岩成因联系的关键。然而,前人用以示踪晶体-熔体分离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在许多花岗岩体中会被滞留的填隙熔体所掩盖。晶粥体中晶体-熔体分离的具体机制也缺乏相应的地球化学指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测量了华北克拉通东部胶北地体内的回里花岗岩体全岩和主要含Ba矿物样品的Ba同位素组成。其中,演化程度更高的钠长石花岗岩的δ138/134Ba(0.50‰~0.95‰)显著高于钾长石花岗岩(-0.14‰~0.16‰)。微量元素模拟结果表明富K母岩浆形成的晶粥体中钾长石控制的晶体-熔体分离过程可以解释两类花岗岩之间的Ba、Sr含量变化特征。由于钾长石花岗岩代表剩余晶粥体产物,其内部共存的含Ba矿物的Ba同位素数据可以为晶体-熔体分离过程提供关键制约。在我们分析的全部含Ba矿物中,钾长石具有显著更高的Ba含量(387μg/g~1465μg/g)和整体最低的 δ138/134Ba(-0.23‰~0.01‰),表明其结晶过程将导致富Na和Si的填隙熔体获得更重的Ba同位素组成。共存的黑云母与白云母之间的表观分馏值(Δ138/134Ba黑云母-白云母)的变化范围为-0.98‰~1.01‰,说明共存的含Ba矿物之间并未处于Ba同位素平衡状态。结合微结构证据,共存矿物间的Ba同位素不平衡特征反映了晶体-熔体分离过程中的晶体重新填充和聚集过程。花岗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是陆壳浅部的高分异花岗岩成分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形成多种稀有金属(Sn、W、Nb、Ta、Mo等)矿床的关键步骤。近年来建立的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认为出溶自深部岩浆储库的流体可以参与浅部岩浆-热液演化,同时可以携带流体活动性成矿元素。然而,利用常规地球化学指标很难识别深部岩浆流体对浅部岩浆成分的影响以及对稀有金属元素运移富集的贡献。本研究测量了华南侏罗纪骑田岭A型花岗岩基样品的Ba同位素组成。该岩基三个阶段的花岗岩之间具有明显的年龄差距(变化范围~15Myers)和清晰的接触关系,表明岩基下方应该长期存在一个以晶粥体为主的穿地壳岩浆系统。来自深部晶粥体的熔体形成了第一阶段花岗岩,浅部晶粥体幕式活化形成第二、三阶段高分异花岗岩,且与多个大型锡多金属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第一阶段花岗岩有限的δ138/134Ba变化(-0.24‰~0.37‰)指示系统深部晶粥体内的分离结晶过程不产生显著的Ba同位素分馏。相反,后两个阶段的高分异花岗岩显示变化更大、整体更低的δ138/134Ba(-1.79‰~0.14‰),但不是浅部晶粥体内钾长石控制的分离结晶过程的结果。后两个阶段花岗岩具有显著更低的Ba含量(<100μg/g)和岩浆-热液演化特征,表明它们的低δ138/134Ba应该是受岩浆流体改造的结果。进一步的模拟证明,出溶自深部晶粥体的岩浆流体参与该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可以解释后两个阶段花岗岩的轻Ba同位素组成。由于上升的深部岩浆流体可以有效吸收不同深度富集的Sn和其他流体活动性元素并运移至系统顶部,这些流体可以为锡多金属矿床提供成矿物质。LCT(Li-Cs-Ta)型花岗伟晶岩作为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高分异特征的花岗岩,同样是多种稀有金属(Li、Be、Rb、Cs等)的主要赋矿岩石。然而前人对于以H2O为主的流体组分在花岗伟晶岩脉体内部演化和Li富集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存在巨大争议。川西甲基卡花岗伟晶岩主要侵入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的甲基卡片麻岩穹窿幔部的变沉积岩中。花岗伟晶岩脉在空间上围绕马颈子二云母花岗岩成群分带产出,是典型的LCT型花岗伟晶岩。Li矿化主要产于第Ⅲ、Ⅳ花岗伟晶岩带内,整体构成亚洲规模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床。本次研究测量了“川西甲基卡锂矿科学钻探工程”所获样品的Ba同位素组成。花岗伟晶岩样品显示了巨大的Ba同位素分馏程度(-2.44‰~0.47‰)。结合变沉积岩围岩数据,该Ba同位素分馏不支持变沉积岩源区通过低比例熔融形成花岗伟晶岩的成因机制。花岗岩和细晶岩样品虽然显示分异程度变化,但是它们的δ138/134Ba变化较小,指示花岗伟晶岩样品之间巨大的Ba同位素分馏应该是脉体内部演化过程的结果。根据花岗伟晶岩脉体近端到远端的矿物组成变化特征,初始水不饱和熔体通过晶体快速生长发生的演化过程也无法解释大部分花岗伟晶岩样品更低的δ138/134Ba。至少对于甲基卡花岗伟晶岩来说,初始超临界流体在花岗伟晶岩较低的形成温度下发生相分离可能是产生如此大的Ba同位素分馏的原因。相分离形成的富H2O贫硅酸盐熔体可以有效地将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至脉体远端富集成矿。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Ba同位素有助于识别高分异花岗岩以及理解高硅流纹岩与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可以示踪穿地壳岩浆系统内以流体为介质的物质运移过程。流体组分应该在LCT型花岗伟晶岩脉体的内部演化和Li富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于寻找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阳极CO毒化问题是制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降低成本、提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蒸汽重整后H2/CO混合气的纯化或者直接使用是PEMFC中降低成本、提高阳极催化剂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Rh基卟啉结构是CO电氧化性能最优异的活性位点。基于CO*和OH*吸附的规律,通过调整Rh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优化CO电氧化过程中反应物、中间物种及产物的吸附性质,进而探究多种单原子催化剂的
学位
本文介绍一种防导线舞动的装置——扭转抑制型防舞器,着重对这种装置的防舞机理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设计计算方法作了探讨。
期刊
三叶斑潜蝇 Liri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双翅目:潜蝇科)是两种为害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近缘斑潜蝇。这两种斑潜蝇不断向世界各地入侵扩散,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频繁的种间竞争和取代。昆虫短期暴露于温和低温后其耐寒性显著增强的现象被称为快速冷驯化(Rapid Cold Hardening,RCH),这种现象是昆虫应对温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随着对核酸的深入研究,具有稳定双螺旋结构的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物材料,已经被用于多种纳米组装体的构建。RNA通常为柔性单链,种类多且在生物体中承担着遗传信息传递及基因表达调节等重要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基于纳米级核酸结构:DNA纳米线和RNA发夹结构的设计,并将
炔烃官能团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精细化学品和合成药物中,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炔丙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基础反应之一,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一种有效策略。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直接高效、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绿色合成理念的优点,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不对称催化炔丙基化反应的方法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镍催化内炔丙基酯与氧亲核试剂和氮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
书画装裱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传统工艺。书画装裱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上墙是书画装裱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序,它是将湿润的裱件贴在裱墙上完成干燥并达到稳定状态的操作,其看似简单却对书画装裱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装裱工艺中,上墙的经验总结虽然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认识,但却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上墙工序中人们对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和识别的受体,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分为Ⅰ、Ⅱ和Ⅲ型。其中,γ干扰素是Ⅱ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主要由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具有多个亚型和相似的抗病毒活性,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Ⅰ型干扰素中,研究最多的是α干扰素(IFN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构建量子存储器间相互连接的大规模量子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网络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中的诸多热门方向和领域,例如远距离光纤量子通讯,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构建它的基础是实现独立量子存储间的远程纠缠。但是目前,纠缠存储器相隔的最远物理距离仍处在公里量级。将存储器间纠缠的距离进一步扩展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光子作为传输媒介,其波长要与存储器和信道,即通讯光纤,进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