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n_830511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疗知情同意,是指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权知晓本人病情和医务人员要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后和费用方面的情况,并自主选择治疗方案。医疗知情同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约束我国临床医务人员职业行为的重要道德与法律规范。然而,医疗知情同意目前在临床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执行不规范、不到位甚至是为规避法律而走过场的情形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对医疗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尚存在诸多的分歧与混乱认识,从而使医疗知情同意的具体操作缺少明晰的伦理指南,更使得医疗知情同意实践中的伦理难题缺乏恰当的理论解析路径。本文目的是通过反思批判学界既有的医疗知情同意道德基础理论,为医疗知情同意建构一个明晰、融贯、兼具指导力与辩护力的道德基础理论,从而为制定医疗知情同意操作规范与解析医疗知情同意伦理难题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阐述本课题的问题背景及论证思路。论文的主体研究展示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致力于为医疗知情同意实践提供一个明晰、融贯、兼具指导力与辩护力的道德基础。第二章批判考察泰勒、奥尼尔与克里斯丁逊关于医疗知情同意道德基础的观点,论证医疗知情同意的道德基础是尊重患者个体自主。第三章批判考察密尔、德沃金、克里斯特曼的个体自主概念,重构一个能够与我国临床实际与文化背景相容的程序性个体自主概念,进一步澄清尊重患者自主含义。第四章批判考察彼彻姆、恩格尔哈特等人对尊重患者自主与医学伦理中其它道德价值的排序,给出更为合理的道德优先性排序:医疗公正优先于尊重患者自主;尊重患者自主则优先于医疗行善。
  第二部分是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是利用第一部分有关尊重患者自主的主要理论观点来指导医疗知情同意实践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尤其是一些常见疑难问题的解决,以实现对尊重患者自主观点的进一步阐释,同时检验尊重患者自主作为医疗知情同意道德基础的指导力与解释力。第五章以重构的自主理论为指导,规范医疗知情同意之患者医疗决策能力评估环节的具体操作,包括患者决策能力构成、患者决策能力评估标准、患者决策能力评估方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解析患者医疗决策能力评估环节的常见棘手问题。第六章以重构的尊重患者自主理论为指导,规范医疗知情同意之医疗信息告知环节的具体操作,包括是否坚持信息告知;信息告知的标准、限度、方式;信息理解中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途径;信息告知例外情形等。在此基础上,解析医疗信息告知环节的常见伦理困境。第七章以重构的尊重患者自主理论为指导,规范医疗知情同意之征求患者同意环节的具体操作,包括何种类型的同意与尊重患者自主相容,何种则不相容;何种影响患者选择的方式与尊重患者自主相容,何种则不相容;代理人与监护人代理行使同意权的实质、代理人资格条件以及代理权行使的合理性依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解析征求患者同意环节的常见伦理难题。
  在结语部分,我一方面从总体上审视了前面所述的以重构的自主理论作为医疗知情同意道德基础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又具体地从两个方面展示了继续推进此项研究的可能性。这种总结性的反思和具体性的展望表明,本课题研究确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主要创造性工作可以简要归纳为:一是研究范式的创新。本研究改变目前我国学界对医疗知情同意过于经验化的研究方式,从道德基础寻求医疗知情同意执行难的根本出路,围绕医疗知情同意道德基础展开深入伦理探究,力求精确揭示出医疗知情同意的伦理本质,从而为医疗知情同意的具体操作规范及伦理疑难解析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二是理论观点上的创新:1、在批判考察国内外既有观点的基础上,实现对自主概念及其理论的合理重构,澄清有关尊重患者自主的诸多混乱与错误认识;2、在批判考察国内外既有观点的基础上,重估尊重患者自主与医学伦理其它道德价值的重要性,给出更为明确、更合理的道德优先性排序;3、利用合理重构的自主理论,对医疗知情同意各主要实践环节及伦理难题进行重新解读。
其他文献
新思维或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新知遭到已有理论的束缚而产生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新理论在经过原有逻辑体系的制约与事物实际情况的冲突矛盾之后才能突破发展。新的理论无法适用原有逻辑思维框架时,我们就要重新构建它。对此,恩格斯是这样认为的:“一个新的事实被察觉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点为基础。”一个最直观的例子
学位
本文试图将戴震思想作出系统性的梳理,在“自然与必然”这一主题下探讨其治学门径、天道观和人性论。  既往对戴震的研究主要循两条线索进行:按照理学的线索,戴震被理解为从理学脱胎而来的反理学者;依照启蒙的线索,戴震被视为科学先驱与情欲主义者。然而,在这两条线索下,其思想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都无法得到彰显。戴震的思想方法与主题需要在其文本中得到重新梳理。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致力于在经典研究中重塑时代价值,戴震
学位
《乐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历来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对音乐思想有着最综合论述的经典著作。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乐记》中包含的各方面观点,主要的有“动静说”“理欲说”“性情说”“天人感应说”“和谐说”“音乐社会学思想”“提倡德音说”“礼乐观”“音乐修身观”“音乐宇宙观”等。然而汉字在历史变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意义的变化和丢失,它作为思想单元,若不能阐发清晰,必然对《乐记》思想的深入理解形成极大的障碍,
学位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持续改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所置身的物质世界,也带来了技术风险与诸多社会问题,与人类价值发生着深刻的冲突,造成了科学-社会关系的局部紧张。公众参与科技事务(Public Engagement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PEST)被认为对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整合、公民社会的成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
引入可能世界概念后,可能导致空词项问题出现,例如,词项“孙悟空”在现实世界无所指,但在可能世界会有所指。包含空词项的推理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这恰是一阶逻辑和以一阶逻辑为基础的模态谓词逻辑的短板。例如,存在概括推理模式在考虑空词项的情况下就会失效。从逻辑角度对空词项进行分析,至少要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进行,经典逻辑在外延方面着墨过重,其处理结果不能使人满意。模态谓词逻辑还有一个大的缺陷是不能通过同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世界中,公私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各种不同层次的内涵之间,既有彼此渗透、互相沟通的一面,又有彼此抗拒、互相排斥的一面,交织成极为复杂的结构关系。若要准确把握并真实呈现先秦儒家公私观念的整体图景,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典范”与“伦理典范”的区分。  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互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形成了“国”为“公”、“家”为“私”的公私判分方式,奠立了政治领域中公主私辅、经济领域中公私并举的早期公
学位
本文以庐山慧远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慧远在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从般若性空学转向涅槃妙有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这一转向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  晋宋时代,竺道生将法性、理与成佛根源统一起来,开出了一条中国佛学的道路:法性-涅槃之路。竺道生被视为沟通形上学与心性论的主要肇始者。思想的转向与道生的开创,其直接动因是“《涅槃》巨典恰来中国”,然而,经典的刺激不是唯一的亦
学位
华莱士在科学史上的真实形象遮掩在神化后的达尔文的影子之中。他有两种经典的传统形象为后人所知:其一,作为自然选择机制的共同发现者与达尔文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他是达尔文的“骑士”;其二,因为热衷于今天被称为伪科学的灵学研究,他又是达尔文的“异端”。对于如何理解华莱士从骑士到异端的形象转换,科学史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他是生物学家的叛逆者,因为沉溺于灵学而背离了达尔文的科学路线。这种看法显示出相当程
学位
复杂适应系统是目前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模拟方法,在科学和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复杂系统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霍兰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本内容,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而建立的回声模型进行简要的论述;接着对科学中的模型与模型方法进行讨论,着重分析模型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评价与选择标准,力图说明模型作为模拟方法的基础在科学探索和科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说
本文是一项围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展开的研究,其基本问题框架是基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批判视角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所做的一个回溯式分析,与此同时,本文将厘清黑格尔如何立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观念论传统,对近代以来的政治-道德哲学传统(主要是近代自然法、社会契约论和个体权利观念)展开的批判,从而阐述黑格尔本人对现代国家及其法权基础的崭新理解。本文指出,黑格尔试图通过吸纳古希腊“伦理”(S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