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指导临床应用和技术推广。
方法:本研究选取72例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1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根据经穴的远道作用,分别选取主穴中渚、后溪、合谷、鱼际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同时配合患部肩关节的主动或被动的小范围、缓慢的上抬,内、外展,内收外旋活动,针刺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2采用单独体外冲击波治疗,按照肌肉走向、疼痛部位和肌腱进行冲击波治疗,一般治疗激发次数在2500~3000次左右为度。治疗组在结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后,再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方法同对照组1,体外冲击波治疗方法同对照组2。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采用中文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肩功能评定(Constant-Murley)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其得分情况,来观察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结果:1.在疼痛指数PRI方面:3组患者疗前PRI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PR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说明3种方法均可缓解疼痛,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视觉疼痛VAS方面:3组患者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在疼痛强度PPI方面:3组患者疗前PPI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P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3组患者疗前Constant-Murley评分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2对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对照组1;5.治疗后,对照组1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为77.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说明治疗组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明显超过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说明3者在治疗肩周炎方面均有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
结论:1.循经远取动法、体外冲击波法、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疗法三种方法均可以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单独冲击波法及单独循经远取法,其中单独冲击波法及单独循经远取法改善疼痛方法无明显差异,但冲击波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循经远取法。
方法:本研究选取72例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对照组1、对照组2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1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根据经穴的远道作用,分别选取主穴中渚、后溪、合谷、鱼际等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同时配合患部肩关节的主动或被动的小范围、缓慢的上抬,内、外展,内收外旋活动,针刺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2采用单独体外冲击波治疗,按照肌肉走向、疼痛部位和肌腱进行冲击波治疗,一般治疗激发次数在2500~3000次左右为度。治疗组在结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后,再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方法同对照组1,体外冲击波治疗方法同对照组2。3组患者均每天治疗一次,每周6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采用中文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肩功能评定(Constant-Murley)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其得分情况,来观察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结果:1.在疼痛指数PRI方面:3组患者疗前PRI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PR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说明3种方法均可缓解疼痛,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在视觉疼痛VAS方面:3组患者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在疼痛强度PPI方面:3组患者疗前PPI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P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3组患者疗前Constant-Murley评分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2对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优于对照组1;5.治疗后,对照组1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为77.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说明治疗组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明显超过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说明3者在治疗肩周炎方面均有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
结论:1.循经远取动法、体外冲击波法、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疗法三种方法均可以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循经远取动法结合体外冲击波可改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单独冲击波法及单独循经远取法,其中单独冲击波法及单独循经远取法改善疼痛方法无明显差异,但冲击波法在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循经远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