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icarnas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多义范畴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及其内部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多义范畴是从语境调节下的语义变化开始,演变为准多义范畴,最终形成多义范畴的。多义范畴的内部结构主要有连锁、辐射以及结合三种方式。其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是以原型为基础,经隐喻和转喻机制形成的。
  关键词:多义原型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多义是语言中重要而又普遍的语义现象。随着对世界的不断认识,人们发现原有的语言形式无法满足解释世界的需要。于是语言形式多义化现象出现,这样既不用大量增加新词从而加重记忆负担又能传递更多的信息。多义的形成过程是历时的现象,多义的原型意义与衍生意义共存是共时现象。多义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高效性和延展性,长期以来深受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由于语言形式的意义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展的,具有历时和共时的双重特征,对“多义”的定义应该与语言的使用结合起来。根据Taylor的看法,如果某一语言形式的使用要涉及不同的认知域,或涉及相同的认知域,但突显不同的侧面,那么这一语言形式是多义的。认知语言学把多义看作范畴化现象,是范畴扩展的结果。
  
  二多义范畴的形成过程
  
  范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而是存在一个历时的过程。多义形式最初源于语境调节引起的语义变化,进而逐渐被语言社团成员认同并反复使用,最后转化为固定的语言形式,成为规约化的多义形式进入语言系统。这就是多义范畴形成的三步骤。
  比如范畴“车”,在句子“我们家打算买辆车”中,指的是“车这个整体”;在句子“他在给车打气”中,指的是“车的轮胎”;在句子“车很脏了,该洗洗”中,指的是“车的外部”。尽管“车”有上述几个不同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认为它是多义的,因为这些语义是由语境调节造成的。然而,它们却是多义范畴形成的开端。这也符合多义范畴形成的认知机制之一,即 “用整体转喻部分”。
  有些语境调节引起的语义变化,经过不断的规约化,逐渐向语言系统靠近。处于这种变化中的范畴,称为准多义范畴。以词语“mother”为例:
  (1)My mother died when I just graduated college.
  (2)Although she didn’t give birth to me,my mother adopted me when I was an infant.
  (3)After her mother died,her father married again.Although she was reluctant, she still called her father’s wife mother.
  (4)My wife’s mother is my mother.
  在上述例子里,“mother”分別表示“生母”、“养母”、“继母”以及“岳母”。对一些人来说,这些义项已经进入语言系统,也就是说“mother”是多义范畴。但若以词典收录的词义为参照的话,在英汉语语言系统里,“mother”或“母亲”都没有除“生母”之外的几种义项。虽然除了“生母”以外的其他义项属于语言范畴的程度比较低,但这些义项都具有“mother”的至少一项以上的语义特征:(1)提供遗传基因;(2)生育;(3)养育;(4)父亲的妻子;(5)上一代性直属亲属;(6)善良、温柔;(7)照顾孩子;……世俗意义上的“生母”几乎具有上述所以的义项,但科学意义上的“生母”则可能只具备特征(1)。从“生母”的世俗意义发展到其他义项,遵循着“整体转指部分”的转喻机制。
  准多义范畴继续规约化,完全进入语言系统,成为多义范畴。这即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共时层面上语言形式多个义项的共存。比如“门”在《现代汉语词典》有多个义项:(1)出入口;(2)出入口上能开关的障碍物;(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如:柜门;(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如:电门;(5)宗教、学术的派别,如:佛门;……这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都在使用。再看“窗”,《现代汉语词典》上只有一个义项:“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这说明这部共时词典强调的是它的“窗扇”的义项,而且不认为“窗”是多义范畴。不过历时词典《汉语大词典》对“窗”的释义是“设在屋顶或壁上用以透光通风的洞口,今一般装有窗扇”。它强调的是“洞口”之意,该词典也不认为“窗”是多义范畴。从两部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出“窗”的语义变化,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人们的语感变化。不过《现代汉语词典》把“门”标记为多义范畴,而不把“窗”标记为多义范畴,这说明它们的义项隶属于语言系统的程度不同,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着范畴的扩展。不同范畴扩展的程度和速度都不同,多义范畴因此常常具有原型性。
  
  三多义范畴的内部结构
  
  多义范畴经过历时的发展,逐步形成多个义项共存的情形,其义项的衍生主要有辐射式、连锁式和结合式三种关系。
  辐射式指的是由原型义项发展为平行的几个多义义项,多义义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连锁式是指以原型义项为源头,衍生出一个新义项,再以此新义项为源头,衍生出另一个新义项,如此继续就形成了一个A→B→C→D……的义项链。结合式是指多义范畴的义项的衍生既有辐射式,又有连锁式,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复杂的多义体系,原型义项通过连锁方式衍生出义项一、二、三,同时又以辐射方式发展出义项A、B、C等。
  原型义项和衍生义项之间具有直接的理据性,衍生义项之间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理据性。我们以例子说明义项衍生的理据关系。如“老”,具有“历史长久(老干部)”、“年纪大(老人)”、“陈旧(老机器)”、“原来的(老脾气)”、“经常(老迟到)”、“长得过了吃口(老青菜)”以及“很(老远)”等义项,其中“历时(史)长久”是其原型义项,其他义项均是从该原型义项辐射衍生而来的。又如“eye”,其原型义项为“眼睛”,是衍生义项一“视力、眼力”的原型,衍生义项一又是衍生义项二“观察或观看”的原型,由此构成连锁衍生。再如“warm”,原型义项为“温暖的, 温和的”,通过连锁衍生,增加了义项一“热情的、热心的”,义项二又从义项一衍生出“同情的、示爱的”。同时,原型义项通过辐射的方式,增加了义项“体温正常的”,义项“保暖的”,义项“使人感到热的”。
  
  四多义范畴的形成机制
  
  多义范畴的形成过程也是多义语义衍生的过程,这些语义的衍生受人类认知机制的制约和促进,这些认知机制包括隐喻机制、转喻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它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等几个特点。我们说隐喻是普遍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到的认知模式;它不是个别地、零散而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而是系统的;隐喻也不光是语言问题,它还是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本身是隐喻性的。人们对自身所经历的事物进行认知时,总习惯性地把新事物和已知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熟知新事物和已知事物的差异,并常常把旧事物的结构特性投射到新事物上去,以达到对新事物的表达和理解。这也是多义范畴得以形成的基础之一。隐喻是多义范畴形成的机制之一,范畴内部成员的增加可以通过隐喻方式来实现。
  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都是有效的多义范畴形成机制:(1)结构隐喻形成的多义范畴。以结构隐喻“爱情是火”为例,我们会说“That kindled love in his heart.”我们还说“She kindled a fire in a stove.”“kindle”在两个句子里涉及不同的认知域,前者是抽象的“感情认知域”,后者是具体的“物体认知域”,根据“多义”的定义,可见“kindle”是由概念隐喻促成的多义范畴。(2)方位隐喻促动的多义范畴。方位隐喻指的是参照空间方位关系构成的概念隐喻: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形式。比如:深—浅的概念从空间域投射到感情域形成关于“深”、“浅”的多义范畴。“深”的原型意义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如“深挖洞,好植树”。投射到感情域衍生为“感情厚或关系密切”,如“深厚情谊”。“浅”原型意义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小”,如“浅滩”。投射到感情域衍生为“感情不深厚”,如“交情浅”。(3)实体隐喻促动的多义范畴。人类对物理世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为我们把抽象的感觉、观念、事件、行为表达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提供了经验基础。因此实体隐喻指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际物体。这样的认知手段促进了多义范畴的衍展。比如:“大”可以指“在体积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如“大房子”;通过实体隐喻该范畴扩展为指“在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的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如“火候大”。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同一认知域里的替代关系,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始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Lakoff指出,“转喻选取事物容易理解或容易被感知的方面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是转喻赖以存在的基础。转喻的这种特性使众多的多义范畴得以扩展。比如:“春季”和“指一年的时间”是多义范畴“春”的不同义项,从原型意义“春季”扩展到“指一年的时间”,以“春”转喻“年”,因为“春”是“年”的一部分,属于部分转喻整体。又如:“长江”和“大河”是多义范畴“江”的不同义项,从其原型意义“长江”衍生出“大河”之意,属于特定转喻普遍;“药丸”和“避孕丸”是多义范畴“pill”的不同义项,以普遍转喻特定形成的。再如:“头部”和“头脑、能力”是多义范畴“头”的不同义项,其形成机制是“以事物转喻其功能”。
  
  五结语
  
  本文指出多义范畴的形成是从语境调节的语义变化开始的,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在范畴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言语到语言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多义词义项的语言性逐渐加强,逐渐靠近语言系统的过程。多义范畴的内部衍生具有辐射、连锁和结合三种形式。多义范畴的义项衍生是由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促成的。
  注:本文受“重庆交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 王德春:《语言学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Taylor,John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 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d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 Kǒ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2.
  [7] Lakoff,G.Women,Fire,&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作者簡介:舒红凌,女,1973—,重庆涪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画刊》: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与艺术结缘的?王刚:其实是个人爱好。我本人学管理,MBA毕业,在国企做过好多年的管理工作。最初,对艺术的爱好是作为一个休闲或者生活的趣味。1
信任危机某国政府显然正面临信任危机,因为在过去的6个月里,其官方站点仅被访问过7次,其中6次是网络管理员。 Confidence Crisis A government is apparently facing a cri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现,许多学者也已指出:“译者在促使不同
本文以妇女主义为视角,通过对格兰奇·科普兰和其子布朗菲尔德等黑人男性形象和命运进行分析,围绕黑人男性为其“男性气概”的抗争过程以及同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进行讨论。除种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当代重要的诗人。她的诗歌以浓烈的死亡意识而著称。不仅她的诗歌之中弥散着令人窒息的死亡情绪,诗人本人就是死亡的亲自参与者和实践者。她被称为“死
金秋,位于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国艺美术馆,迎来了以《50年·重聚》为总标题的三个个人画展,分别是陈雅丹的《生命颂》,杨知行的《神游心田》和孙贤陵的《梦痕点点》。这是一场别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词汇多义现象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语义现象。以往人们大都从传统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和探讨词汇的多义性问题,更多地关注于多义性产生的外部
根据Schiffrin的说法,话语标记语被定义为依附在句子中的、非独立的、用来分割话语单元的话语成分。这些话语成分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实现话语的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不应被看作是执行由决策“精英”,课程专家定义的一系列活动。教学不应该是被动地吸收别人对世界的认识,而是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有意义的认识。中国的传统
古往今来,对翻译的定义有无穷之多。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的因素很多。传统上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文本关照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