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海域典型腹足类动物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组织分布与累积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i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2010年度在珠江口海域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腹足类生物样品,分析了海水、沉积物和腹足类动物中重金属,以及沉积物和腹足类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重点研究了腹足类动物体内持久性毒害污染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组织分布和累积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珠江口海域水体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除Zn外,Cu、Pb、Cd和As含量夏季时最高;空间上重金属高值区基本上都出现在河口上段,最大浑浊带,以及邻近城市的海域;Cu、Cd和As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Zn和Pb大部分测值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站点属于第二类海水水质。沉积物中Cu、Pb、Zn、Cd和As都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各重金属测值均满足第二类沉积物标准要求。沉积物DDTs和HCH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6 ng/g和0.323 ng/g(干重);DDTs和HCHs含量均优于沉积物第一类标准。   (2)通过测定重金属(Cu、Zn、Pb、Cd和As)在珠江口海域典型腹足类动物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各组织器官中的含量,研究了腹足类动物重金属的组织分布及累积模式。螺体累积重会属元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两种螺各组织器官中Cu和Zn含量远高于Pb、Cd和As。重金属含量的种问差异较大,一般而言,同一器官中习见蛙螺重金属含量高于棒锥螺。习见蛙螺和棒锥螺肠中As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各器官,表明肠壁对As有一定的屏蔽作用。性腺是螺体累积重金属的重要器官。通过对两种螺各组织器官重金属含量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肠与肝脏重会属累积模式差异较大,腮在两种螺累积重金属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3)通过测定DDTs和HCHs在珠江口海域典型腹足类习见蛙螺(Bursarana)和沟鹑螺(Tonna sulcosa)各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初步研究了DDTs和HCHs在腹足类动物中的组织分布和生物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性腺是DDTs和HCHs在习见蛙螺和沟鹑螺体内的主要累积器官。沟鹑螺肠中DDTs和HCHs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表明沟鹑螺肠壁对有机氯农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两种螺各组织器官中的(DDE+DDD)/p,pDDT比值(1.53-3.85)均高于沉积物(1.23),说明习见蛙螺和沟鹑螺具有较强的降解DDT能力;β-HCH是HCHs各器官中的主要存在形式(56.66%-91.35%)。两种螺肌肉中DDTs和HCHs的含量虽未超过WHO规定的食用安全标准,但有机氯农药沿食物链放大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需重点关注。
其他文献
分别分析了三亚鹿回头珊瑚岸礁、西沙永兴岛台礁和南沙永暑礁环礁这三种南海主要地貌类型珊瑚礁夏季海气CO2交换特征、鹿回头岸礁不同季节海-气CO2交换特征和南海夏季海-气CO
婚前,他们打算带上各自的妈妈去海岛上玩一趟.rn她负责给两个老太太打电话,让她们各自去办护照.这两个老太太一个在福建一个在贵州,选团选了一个折中的城市广州.贵州来的是他
期刊
半固态金属成形方法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近净成形技术之一。它以其高效、节能、近净形生产以及成形件高性能等诸多优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ZL201为研究对象,利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成为当今人类的一大课题。因此热电材料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非自耗钨极电弧炉将原子比为1:1:1的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帆船能够远洋航行了。在打雷下雨的时候,人们都到室内去避雨,但是远洋航行的帆船只能在风雨中飘摇。于是,船员们有幸目睹了一种神秘的现象。
桥头路基水毁原因很多,有关单位针对我国的桥头路基水毁的成因及相关的防治措施、整治措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水毁的预防处理方案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主要
近些年来,超级电容器成为能源存储领域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器件,目前众多关于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则都侧重在不损失其功率密度的前提下提升其能量密度。近几年一些研究开始采取与合成
羟基磷灰石—高聚物杂化材料是一种新颖的骨骼修复材料,它具有和骨骼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和自然骨骼相似的机械性能。本研究用仿生的方法研究了羟基磷灰石在三种含羧基聚合物
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和先进.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容易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施工能更好地实现建筑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背后折射出以化石能源为主宰的发展方式已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负荷,发展可再生和环境友好型能源迫在眉睫。近年来,利用半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