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发酵法制备功能性大豆低聚糖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低聚糖是从大豆乳清中提取出可溶性低聚糖的合称,主要组分为水苏糖(Stachyose)、棉籽糖(Raffinose)和蔗糖(Sucrose),其中棉子糖和水苏糖是具有功能性的成分。大豆低聚糖是通过增殖肠道中的微生物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发挥它的功能性的。近年来,大豆低聚糖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生产大豆低聚糖的主要原料是大豆浓缩蛋白乳清,它的主要成分为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和少量蛋白质。大豆低聚糖的生产方法主要有:色谱柱分离法,膜分离法,酶法,微波提取法,酵母发酵法。 色谱柱分离法虽然能够得到纯度为90%的功能性低聚糖,但是其前处理复杂,产量很低;膜分离法简便可行但是产品纯度低仅有30%左右,市场竞争力很差,并且此法存在膜污染的问题;酶法得到的产品纯度仅有55%,且生产成本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微波提取法虽然比传统方法优越,但得到的产品纯度仍然很低:酵母发酵法只要利用优良菌种控制合适的发酵条件就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功能性低聚糖,此法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制备方法,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发酵起始糖度低、现有的研究中使用的菌种对功能性糖类有一定的发酵等,本实验针对酵母发酵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本实验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用于纯化水苏糖的酵母筛选,利用酿酒酵母对蔗糖具有较大的发酵力,对功能性糖类的发酵力相对较弱,由于水苏糖的分子量最大,因此它是大豆低聚糖中最难被酵母菌利用的糖,可以通过发酵的方法得到较高纯度的水苏糖,通过试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8%,pH5.5,温度32℃。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试管内静置发酵48h水苏糖纯度达到90%,水苏糖的保留率为68%。 其次通过对非酿酒酵母的考察,发现它的选择性很强,易利用蔗糖,不消耗或很难消耗功能性低聚糖。通过对非酿酒酵母的筛选,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大豆浓缩蛋白乳清得到尽可能多的功能性低聚糖,即尽量不消耗功能性低聚糖但是能将大部分蔗糖消耗完全,最后通过试验得到一株非酿酒酵母20005,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8%,pH5.5,温度28-3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最佳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48h功能性低聚糖的纯度就能达到95%以上,棉籽糖和水苏糖基本上不被消耗,而蔗糖则被消耗殆尽。 在蛋白质去除试验中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pH>温度>水浴时间;根据各水平的去蛋白率之和,最佳除蛋白条件为pH2.5,温度70℃,水浴时间30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脱除蛋白率能达到94.59%。 采用粉末活性炭脱色的方法,影响脱色效果因素的主次顺序为:pH>用量>温度>水浴时间;根据各水平的脱色率之和,最佳脱色条件为pH3.5,用量为2%,温度70℃,水浴时间30min。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脱色率能达到79.09%。
其他文献
篦齿封严结构是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地传统非接触式密封结构,但影响其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因素有很多,如篦齿结构和几何参数、转速、进出口压比、气流的温度和压力等,经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金属纳米材料,尤其是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备受人们的青睐,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及材料等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批准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利用外太空所独有的空间环境进行大型粒子物理实验的实验装置。它是由多个代表
焚烧法因为其物料适应性广、减量化、无害化等明显优点已成为发达国家处理废弃物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主要城市也已建立了焚烧处理厂,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同时,研究指出垃圾焚
伴随我国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电站锅炉的能源消耗量也是越来越大。随之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电站锅炉排放的氮氧化物已经是目前大气污染控制
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了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隐患.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
从小到大,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变化。有的时候,我们很难从现在的自己身上看到自己童年时的影子。所以,我们不禁会问,幻年时的经历和环境真的对人们有长期的影响吗?心理学家们
换热网络是过程工业中能量回收的重要系统,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过程系统的能耗和经济性。因此,换热网络的综合优化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现有的各类换热
煤层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0倍以上,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力是二氧化碳的7倍。煤矿瓦斯严重制了煤矿安全、高效、低耗、集约化生产;对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