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各医家往往各自为政,依据个人心得与临床经验著书立论,较少对理论进行系统整理。随着近年来肝病的日益增多,学者对肝脏象学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但多集中在实验方面,相关文献及理论仍亟需整理。对明代肝脏象文献的整理较少,尤其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对明代肝脏象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明代医家在肝脏象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汇通研究,以贯彻源流、洞见本源,使之条理井然。故而,对明代肝脏象相关文献、理论进行整理,一方面,可以溯清源流,使医理井然,另一方面,以期能发掘出新的理论,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及科研工作。本论文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包括史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明代有关肝藏象理论的医籍进行筛选、收集和整理。利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对现存明代成书的古医籍进行系统的梳理,凡是可能涉及到有关肝藏象理论的医籍全部进行检索,重点是医经类、基础理论类、诊法类、临证各科类、医论医话类及综合性著作;收集重要的医籍和版本,并对其中重点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明确肝藏象理论的学术传承。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对肝系生理、明代医家的相关理论、肝系相关疾病进行整理。第一部分为明代肝系生理发展状况,从肝的形态部位、肝的基本属性(包括阴阳属性及五行属性)、肝的基本特性(包括肝体柔用刚及肝主升主动的属性)、肝的功能(包括肝藏血及肝主疏泄)、肝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包括肝与筋、爪、目、泪的关系)、肝与其它脏腑(肝与心、肺、脾胃、肾的关系)六大部分整理了明代肝系生理的发展,并从源头上理清了造成明代医家对肝脏生理某些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对明代医家有关肝脏象理论的整理,通过对明代医家现存文献的整理,共整理出18位对肝脏象内容论述较多且肝脏象内容有创新或发展的医家,分别为虞抟、薛已、万全、周慎斋、孙一奎、缪希雍、秦昌遇、王肯堂、武之望、吴琨、张景岳、李中梓、赵献可、孙志宏等医家,其中张景岳之“论肝无补法”、李中梓“乙癸同源”论的提出、孙一奎“肝郁”一词的创建、万全之小儿“肝常有余”的论述等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肝脏象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是肝脏相关疾病在明代的发展状况,主要论述了胁痛、疝、眩晕、吞吐酸证、血证、中风、小便、目病、外科疾病等,通过整理明代医家从肝论治疾病的文献,筛选出共十余种论述较多且观点具有发展创新意义的相关疾病,并将医家们的观点分门别类的整理。本论文从文献整理着手,通过对明代中医文献的整理,厘清了明代肝脏象的内容及发展状况。本人相信文献的整理是基础,利用整理好的文献进行临床运用或科研活动才能体现出文献整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