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闲置宅基地优化利用研究 ——以渭源县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基地作为农村社会的一项主要资源,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出现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逐渐非农化、农村人口城镇购房等现象,使得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宅基地。与此同时,宅基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完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成,宅基地流转优化利用缺乏等因素更加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问题,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针对严峻的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加强对宅基地管理,合理优化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将有助于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农民福祉。渭源县原属贫困县,2020年,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区域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对渭源县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相关资料信息,然后进行了具体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释,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可持续发展、公民参与和土地集约与利用理论为基础,界定了核心概念,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相关数据与资料。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的分析,从闲置类型、闲置比例、闲置处置现状几个方面进行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分析。然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渭源县农村宅基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有农户自身条件、宅基地管理政策及社会因素几个方面。最后,针对渭源县农村宅基地的闲置现状、闲置原因,从完善宅基地管理相关政策、加强闲置宅基地利用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利用渭源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整体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存在状况,从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中揭示社会运行规律,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方法、生态文明实践的整体性建构,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质。具体来说,深化拓展生态系统内涵的认知,体现了生态文明理论传承发展的整体性;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打破学科界限,着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有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真正体现"跨学科"的本质特征。本文阐述了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挖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通过对笔者自开发的《古币探秘》课程进行分析,阐明了如何借助情境中核心问题的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跨学科"设计。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背景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想要在新时代有所作为,要健康传承,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流派,其宗旨在于普度众生、服务信众。文章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服务信教群众的问题,既是藏传佛教全面从严治教、搞好宗教自律的重要方面,也是坚持中国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我园通过开展种植活动,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探索植物奥秘,体验种植乐趣,从而促进幼儿多元发展。一、追随幼儿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创设科学的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并追随幼儿的兴趣与发展及时调整,从而使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种植
期刊
佛教在西藏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发展阶段。吐蕃时期的佛教在西藏历史上处于初步传播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西藏本土特点。到了后弘期,佛教开始形成不同的传承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几个教派,开始融入诸多西藏本土特点和因素,从而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文章提出教派的形成是佛教在西藏顺应社会局势变化之结果,并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另外文中提出了教派形成所彰显的三大本土特点,即创始人有僧有
藏传佛教的关公信仰,是汉满蒙藏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明万历年间,关公信仰开始被女真人接受,并进入其萨满神明体系,成为著名的“战神”和“护国神”。清朝建立之后,在“大兴黄教”的政治背景之下,又将关公信仰纳入藏传佛教,成为藏传佛教神灵。关公信仰进入藏传佛教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清王朝在西藏地方及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以“战神”和“护国神”的身份起到战争取胜、保境安民的作用;二是随着蒙古僧侣的弘法活
学位
从一部15世纪的传记中有关“苯教徒”的描述出发,可以详细探讨在当时的宗教氛围中以及特别的佛教叙事的语境中,该术语意味着什么。贡塘“公主”曲吉准玛(1422—1455)的传记描述了在其早期生活中与苯教徒的一系列冲突。在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她嫁给了南部拉堆“王国”的“王子”,后者被认为是苯教活动的热心支持者。最终她离开了其丈夫,成为了一名尼姑,后来成为了第一世桑顶·多吉帕姆。在这部其圆寂后不久撰写的传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为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基层组织体系有待优化、组织动员能力有所弱化、干部人才队伍加速流失、集体增收路径难以持续等问题,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党委(一委),设立党建工作站、文明实践站(两站)和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等专职岗位(五岗),推动实体化运行,
期刊
扎塘寺壁画在11世纪卫藏艺术环境中存在“孤立性”:扎塘寺壁画所代表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在11世纪卫藏并不具备普遍性。它与11世纪出现在卫藏的大昭寺壁画与唐卡遗存,时空背景相同却缺乏可比性,造型风格也明显不同;即使是被认为关系密切的夏鲁寺壁画,彼此之间也缺乏直接的关联性。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扎塘寺壁画至少占60%以上的艺术因素均与吐蕃王朝后期流行于敦煌中唐时期的“吐蕃—波罗”艺术样式相关,但二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