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

被引量 : 154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的研究。论文通过深入考察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与既有相关研究成果,借鉴要素流动与集聚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并理解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界定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路径,形成对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规范认识,以此确立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基点。运用历史分析、计量检验方法,从制度和数量两个维度,探寻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基本矛盾,实证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特征,揭示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与机理。在此基础上,围绕城乡统筹的公平关系,确立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框架,设计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现实路径,创新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制度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主要内容本文的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导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四部分共10章。第1章为导论: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发现和界定问题,确立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第2章为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路径等的规范认识。第3-6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第3章比较考察国内外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实践,获取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第4章回顾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历程,揭示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基本矛盾,发现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趋势;第5章分析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6章分析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与机理。第7-10章为政策研究部分:第7章确立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框架;第8章设计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现实路径及其实施步骤;第9章创新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制度体系并提出具体制度安排;第10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二、基本结论1.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涉及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和深刻革命,蕴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彼此关系的和谐融洽以及整体效益的整合提升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新型产业和信息化为推动力,追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多元演变过程。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侧重点、主体、模式及动力机制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体制环境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在遵循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具有以人为本、市场主导、城乡统筹、多元协调发展等新特点。2.城镇化路径演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调整与融合的过程,在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过程中,“强政府、弱社会”的特征依然明显,但政府的适时、适当退出以及市场的适时、适当进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和要求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目标选择与工具选择、自然选择与理性选择的结合体,不仅带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烙印,还闪烁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生光辉。虽然政府作用是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始终与国家总体战略、重庆发展战略以及重庆经济社会现实基础保持一致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也愈加凸显,将成为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影响因素。更加强化市场的导向功能、更加优化政府的推动职能、更加重视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人”的本性与利益将是未来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基本趋势。3.受制于自身条件薄弱、政府作用不当的观念滞后、市场功能难以发挥的制度限制、政府与市场互动不强的关系错位等原因的叠加影响,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效应释放有限重庆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人口转移、经济集聚、产业转变和结构转型,但其发展效应释放有限:一是总体水平相对滞后。不仅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二是结构体系不合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结构偏差严重,城镇规模结构比例为1:5:13:13,不尽合理;三是区域发展失衡。“一圈两翼”城镇化率分别为62.75%、32.69%和24.49%,城市首位度分别为8.81、2.12和1.22,处于城镇化发展初期、中期和高级阶段的区县比率分别是22.5%、45%和32.5%,发展呈现非均衡特征。四是城乡关系失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3年的3.65:1扩大至2008年的3.81:1。其成因主要有自身条件薄弱的历史原因、政府作用不当的观念滞后、市场功能难以发挥的制度限制以及政府与市场互动不强的关系错位。4.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多维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与耦合的过程,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众多且机理复杂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提升和充分稳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条件与保障;第二,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对于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业政策、市场体制以及经济社会失衡发展等已经成为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重要屏障。5.基于新型城镇化内在的本质规定,既有的经验模式、路径依赖和现实基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框架,现阶段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现实选择就是:“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的协调、多元型”路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既是人类社会、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性结果,又是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设计和构建的结果。根据既有的理论研究、经验模式、路径依赖与现实基础,重庆新型城镇化应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性、推动性作用,通过多种具体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的协调、多元型”路径。其中,“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是基本机制,“协调”是核心理念,“多元”是具体推进方式。6.制度创新供给滞后化、效应释放有限,制度设计上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掣肘了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顺利推进,必须创新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是重庆推进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应在遵循公平与效率兼顾,城乡统筹、目标可行,体系完整、有序推进,全面系统、把握底线等原则前提下,以政府和民众为两大主体,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两大支撑,通过强制性和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构建服务于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公平的、高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等。三、主要创新1.形成对新型城镇化本质内涵的“新”认识通过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展开的对城镇化本质的讨论,尤其是对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分析,形成了新型城镇化本质内涵的“新”认识,即“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市场主导、城乡统筹、多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2.揭示出城镇化路径演进的一般规律通过对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轨迹的分析,揭示出城镇化路径演进的一般规律,即“城镇化路径演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调整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政府作用是城镇化路径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基本影响因素。政府适时、适当退出以及市场适时、适当进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和要求。3.找到了与重庆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通过对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现实选择的宏观环境(战略机遇与面临的挑战)、依据(理论依据、经验借鉴与现实基础)、条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找到了与重庆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即“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的协调、多元型”路径。四、政策建议1.坚持以人为本,壮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针对即将或正在转移的农村人口,彻底消除限制其转移和流动的障碍,积极引导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针对已转移的农村人口,除提供稳定工作机会、培训渠道和较高工资水平外,还让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建立市场调节机制与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机制,降低流动成本和风险,壮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2.强化市场导向,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绩效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口转移、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市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与竞争等方面的导向作用;通过竞争机制,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天然的信息优势和对创新能力的鼓励,提高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绩效水平。3.推进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动内外环产业结构转型;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突出财政支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城乡发展良性互动机制,通过统筹城乡的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流转。4.多元协调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力格局通过网络化路径全面拓展主城特大城市;全力支持万州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形成“渝东北翼”带状城镇发展区,“渝东南翼”点轴状城镇发展区,实现主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互动发展;建立“一圈”与“两翼”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以“绿色化、可持续、集约化”为标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5.优化政府推动,营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谨慎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把握和利用试验区的“政策洼地”效应与先行先试权;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把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作为其基本职能,切实维护转移人口的根本利益,为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重庆新型城镇化进程。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膨胀石墨(EG)的表面化学氧化改性,环氧预聚物对氧化膨胀石墨(EGO)的表面化学接枝改性,并考察两种表面改性EG对聚酰胺6(PA6)热学性能、结晶性行为和界面相容性的影
大豆富含蛋白质,其中球蛋白占大豆蛋白的绝人多数,因此对大豆蛋白功能性的研究主要是对大豆球蛋白功能性的研究。大豆蛋白功能性是指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如制取、配制、加工、
一般人格权是人格权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近年来它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很大争议。无疑对一般人格权进行研究对于我国人格权法体系的完善,以及未来民法典的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广大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现
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融资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校融资问题对提高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PFI融资模式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自身存在的高度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特点,考虑光照辐射、温度等天气因素影响,制定满足经济性与可靠性要求的微网优化调度策略值得深入研究。该文首先构
对于中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而编程则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文献分析后,结合创客教育的背景以及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力加强水环境监控力度势在必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水环境监控的监控效
本文对新型高流动聚乙烯注塑专用料Y#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并与国内外同类产品进行了比较。针对Y#树脂性能的不足,采用茂金属聚乙烯(mPE)对其进行共混改性,研究了m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