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村营建策略与实践研究——以重庆青灵村建设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compu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涉及广泛,发展曲折,是我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历史上诸多学者和专家从未停止过相应的实践和探索,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前以城市建设思维方式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模式忽视了乡村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地域性和累积性。标准化、行政化的乡村建设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对乡村生活和乡村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缺少深入的了解,对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缺少切身的体会,模式化的乡村建设活动往往导致乡土景观、传统建筑等地域文化逐渐失去依附的载体,甚至无法契合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现“水土不服”。同时国家与学界正积极反思乡村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尊重乡村的新要求。当下许多建筑师、高校团体、慈善组织、艺术家等纷纷加入乡建队伍,以微观的营建活动回应乡村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倾注人文关怀,实现建筑的社会价值。乡村营建发动社会力量,搭建城乡联系的桥梁,以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建设和公众参与机制回应乡村发展规律,以因地制宜的设计建造策略回应乡村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提升乡土文化的价值,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蕴含的进步之处,可为乡村建设的探索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当下国内乡村营建活动的梳理与研究,结合笔者亲身参与的乡村营建案例,提出乡村营建中“营”与“建”两个层面的策略。对“营”层面——营建路径与协作机制构建以及“建”层面——适应本土的设计建造策略加以分析,初步总结出以乡村客观发展规律和自然社会环境为依据的营建策略,以期为今后的乡村营建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并界定研究范围,阐述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对当下国内乡村营建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实践的参与者、类型和区域分布进行解读,分析当下乡村营建中存在的挑战。  第三章以2012年至2015年笔者随无止桥团队在重庆青灵村进行的建设实践为例,阐述其背景、历程与影响,并进行评价与总结。从亲身参与的案例出发,以小见大,提出乡村营建中“营”与“建”两个层面的策略。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环节,以青灵村案例经验总结的“营”与“建”两个层面为纲要,结合当代乡村营建案例对营建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第四章着眼于“营”层面,从系统性的渐进式建设、多方合作机制、村民参与和高校合作四方面对营建路径及协作机制构建进行分析。第五章着眼于“建”层面,分析回应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技术条件的设计与建造策略。  第六章反思乡村营建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提炼乡村营建对建筑师以及建筑学教育蕴含的启示。
其他文献
东方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与西方建筑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东南亚建筑作为东方建筑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研究东南亚建筑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更有助于全面的认识世
既有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由来已久。扩建作为其方式之一,在多种类型的建筑改造中常常出现。既有建筑的扩建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建筑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下
安藤忠雄与路易斯·康分别为东西方的两位建筑巨匠,他们都通过现代建筑的语言表达着传统的精神。同样受到了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他们对空间的营造和光影的运用中所表现出的特质
殡葬祭祀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再加上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具有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特点,并随着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殡葬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在古今中外的园林景观空间中,光影被设计者有意或无意地应用着,它的存在使园林景观更富于美感,使景观空间更具层次感。但长久以来在这方面并没有相关系统的研究,直到近年,随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在大多数城市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它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提出了城乡统筹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在乡村建设中能否找到有效的产业切入点,有效推进城乡过渡是实现城乡统筹这一发展目
武汉出武昌、汉口以及汉阳三镇组成,处江、汉两水交汇之地,襟江带河,当南北之要冲、东西之枢纽,“九省通衢,夙称繁剧而万民托命”,自古便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军事重镇以及
世界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据世界银行统计和预测,目前全世界五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位中国老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还将上升。该统计表明,我国正在加速迈
建筑遗存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阶段物质和精神文明结合的物化表现,其保护和展示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有着重大意义。但如今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