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环境下的大学结构演变与规划方法研究——以欧、美及中国大学等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社区环境下的大学校园规划,是伴随20世纪城市化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也是大学在未来的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校园规划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日益增多,这一点与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的发展阶段具有某种相似之处。针对目前中国大学普遍的郊区化现象与城市社区环境中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亟需从城市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视角进行深入的审视和研究。 1.回顾了传统体系中大学与城市社区的普遍联系,对大学空间体系的初始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释了大学体系各自相对于城市的地缘特征、文化属性与理想空间模式的关系。 2.总结了20世纪城市化过程中大学的变革与发展,列举了大学在空间结构和形态上与城市社区相结合,完成城市化过程的典型方式,着重分析了传统校园结构与城市格局的基本矛盾。论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欧美大学的郊区化现象的解读,阐释了大学城市化过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提出了21世纪大学与城市社区结合的急迫需求,以及大学“再城市化”需求的基本立论。 3.针对城市社区环境中大学校园规划的特殊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系统总结了大学校园的“更新”、社区规划、渐进性规划和公众参与等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相关的设计方法和程序的改进,为系统研究城市校园的结构与规划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框架。 4.在研究城市校园社区的适宜结构的过程中,借鉴城市空间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探讨了影响和制约城市校园区位和规模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控制城市校园规模和密度,实现基于步行系统和综合使用土地的城市校园规划和大学的“三层社区结构”。 5.探讨了近期欧美大学社区的系统规划和发展战略,从社区生活系统规划、土地发展战略、住宿策略、交通和停车规划、生态系统规划、校园开放空间规划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校园社区值得借鉴的具体原则和策略。 6.从中国大学校园的发展历史中,找到大学社区形态和结构的相关原型,探讨形成目前中国大学社区现状的诸多因素。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提出了突破过去大学因有的亲缘社区模式,建立基于城市地缘性关系的复合型大学社区的构想。
其他文献
本文在重新认识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对居住空间演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居住空间的情感性要求,并在研究城市居住空间的过程中,以模糊情感为切入点,并始终坚持整体体系的原则,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增长,乡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筑节
论文以何家沟平房区段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以景观生态为研究视角,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果,系统的提出了从战略策划到区域规划再到景观实施三个层级的应对策略方案
传统的博物馆以展品为中心,在此原则之下,作为容纳展品的陈列空间在设计中占据核心地位。而交通空间大多只是作为空间联系的辅助功能存在,因而具有功能单一,空间单调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
在这本论文中,我主要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首先研究了有关都市圈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问题。2、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客观评价和借鉴,对乌兰巴托都市圈的历史,现状,范围界定,圈层划分,发
本论文是对目前中国城市新区(简称“新区”)与大型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创作进行的全面研究与考察。研究主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宏观尺度的城市、中等尺度的新区、内城、结合部
学位
纪念性建筑是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所有的建筑类型中与人的精神世界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类.今天,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纪念性
本文追溯了福州路17-19号——这栋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的由来,论述了其历史变迁和所处历史环境的沿革;在对建筑功能演变、形式蜕变、用户更替的分析中,发掘其发展变化背后深藏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