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是以村寨聚落为根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发展与调适更新,是一种由民族村寨文化主体依靠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所进行的传统再造,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民族村寨社区为基本场域,以民族村寨文化的外显形式和结构功能为建构对象,在多元力量相互交织的文化网络中有机展开。整个建构过程不仅关涉到“地方性知识”自身的文化逻辑,而且还与超地方性的宏观历史发展紧密相联。
本文以“国家一社会”关系为研究视角,力图通过一个彝族撒尼村寨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探讨国家、地方精英、草根民众与民族村寨文化现代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民族村寨社区中“作为符号的民族文化事象”和“作为过程的民族文化生活”的现代建构历程。
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旨在阐明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通过梳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村落社区研究成果,指出少数民族村寨研究存在的明显缺陷,进而提出建立一种包容时间、空间、文化分层互动的三维体系研究模式,将微型社区研究与宏观历史发展相结合,在“小传统”与“大传统”之动态关系中探究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
第二章从理论层面对村寨聚落与民族村寨文化进行了相应的阐述,指出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作为社区形态之一的村寨聚落是由血缘和地缘构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具有自足性、封闭性、协同性等特征的边界明确的生活空间。民族村寨聚落的精神纽带和内聚核心就是民族村寨文化,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差异性、和容性、未分化性等特征,是一个自成体系且不断发展、建构的动态范畴。
第三章探讨了传统乡土社会时期湖村的撒尼文化形成及沿袭传统的过程。通过对湖村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草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史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对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同时指出,村寨信仰中心及神圣/世俗空间的建构,对于维系村寨生活秩序、强化群体认同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第四章论述了建国三十年间国家力量对湖村撒尼传统文化的强势消解。通过对湖村被真正卷入民族一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后的“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分析,指出国家借助于“权力的文化网络”,一方面强行取代一切不符合国家意志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和信仰传统,另一方面对具有抽象性、符号性、可塑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语汇进行形式征用和内涵重构,从而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断裂和消解的态势。
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湖村撒尼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重构。通过对湖村的民间信仰、象征仪式、民间艺术在当下村寨生活层面的文化图景描述,指出草根村民在特定村寨场域中的现实生活需求始终是推动其重新利用传统的村寨文化资源的根本动力,同时地方精英和国家力量也会将此视为具有各种资本意义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其中。复兴的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大多被重新赋予了新的结构性功能,并与新时期民族村寨的经济生产生活、民间互助制度、社会关系网络、族群文化认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主体在民族村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的“地方性知识”所进行的再发明、再创造和再建构。
第六章结论认为,民族一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但这种变迁绝不仅仅是民族传统文化事象的变异或流失,它还包括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的复兴、重组和再建构。现代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颠覆乡土传统的生存空间,民族村寨文化也不会自动终止或彻底放弃自身固有的文化调适与更新机制,一味被动地接受现代化力量的消解和改造。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性诉求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张力,因此民族村寨文化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