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关于组织气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重点是研究组织气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人的称职行为不仅取决于价值观和能力,也取决于员工所处的组织气氛环境。员工对组织的观点和感觉的一致性程度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组织气氛代表了组织内部环境的一种较持久的特征,且为组织成员共同知觉到。 组织气氛是组织成员通过对组织中一系列活动、人际关系作用等的日常体验形成的,并且与工作满意度,卷入强度、运作业绩、企业提升率、产量以及工作晋升等存在因果关系。通过对组织气氛与组织效能,与工作满意度、绩效、承诺、心理健康、缺勤,与离职行为,与破坏行为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关于组织气氛与组织成员行为的关系基本已经达成共识。 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中,教育素质的改革开始从“课堂教育层面”转向“学校教育层面”,于是,学校组织文化和组织效能成了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组织文化的研究己成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的中心课题。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组织气氛的理论及其结构、测量等方面也作了研究。涉及教育领域的主要有中学绩效管理与组织气氛、中小学组织气氛状况、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初中教师心理健康与学校组织气氛的关系、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组织承诺的预测效应、小学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及积极学校气氛的塑造等。 鉴于国内关于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几乎未见到,作者决定选择“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题,试图在研究了有关学校组织气氛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师的主要心理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找寻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的关系,为营造更佳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气氛提供理论根据。 本研究表明: 1.所研究三所学校的组织气氛比预期的水平低。三所学校组织气氛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可将潍坊中新双语学校归类为相对投入型;潍坊外国语学校为相对封闭型;昌乐一中为相对疏远型。 2.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都不高,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总体不突出。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任教科目、职称、职务、工资、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3.三所学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体较好。投入型组织气氛和封闭型组织气氛的教师处于低焦虑状态,即主观幸福感更好;疏远型组织气氛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差异显著,说明组织气氛可能是影响教师总体幸福感的因素。 4.所研究的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水平均不高。在职业认同程度上,投入型组织气氛与封闭型组织气氛、疏远型组织气氛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投入型组织气氛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更高。这说明组织气氛类型可能是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5.所研究的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疏远型组织气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封闭型组织气氛的教师;投入型组织气氛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全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组织气氛可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因素。 6.所研究的不同组织气氛类型学校教师的自尊水平总体较好。相对于封闭型组织气氛和疏远型组织气氛,投入型组织气氛更有利于教师自尊的形成。 作者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作出了展望,提出了加强“人环境”建设、组织气氛建设和提升组织文化水平的建议。
其他文献
国际上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50-60年代,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兴起,但直到8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才真正到来。在这几十年中,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经历了关注
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人群体以及有农民身份的新工人群体的整体地位受损,弱势状况明显。作为社会关怀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工人群体及其相关的社会运
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化、城市化和商品化使得中国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转型。农村中社会群体日益分化,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差别逐渐拉大,农民的社会剥夺感日益严重,侵犯农民利益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烟辐188系烟台农科所育成。我站于1997年引进试验,1999推荐参加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试。2002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经过几年的试验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爱与责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付出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还要用诚心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亲社会倾向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认知、意愿、和态度。监内服刑人员由于其违反了社会规范,受到了社会制裁,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其服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
学位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问题越来越引发了政府和学界的关注,普遍的认为是体现在从公共服务到基础设施,从教育、医疗公共资源到基本养老保障甚至社会心理等外部方
同城市相比,农村社会长期处于“信息饥渴”状态,由于信息的短缺造成了农民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存状态认识的严重不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传播观为基础,探讨传播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