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基线心率减速力特征背景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目前缺乏客观定量的心脏副交感神经功能评价指标,本研究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检测评估VVS患者是否存在异常的心脏副交感神经张力。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3月至2014年1 1月期间的3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40.8±14.5岁,其中女性21例(55.3%),以3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行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检测,分别计算全天心率减速力(overall deceleration capaci ty,ODC)、昼间心率减速力(day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DDC)和夜间心率减速力(night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NDC)。结果 ① VVS组患者的ODC[(9.52±3.44)ms]、DDC[(8.86±3.37)ms]和NDC[(11.30±4.43)m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ODC[(6.11±1.83)ms]、 DDC[(5.54±1.71)ms]和NDC[(7.58±3.45)m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 VVS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SD[(33.1±13.2) ms]、 rMSSD[(30.7±13.4) ms]高于对照组的SDSD[(27.0±6.4) ms]、 rMSSD[(25.7±7.6)m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ODC、DDC和NDC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P<0.001),而SDSD和rMSS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7(P<0.05);ODC、DDC和NDC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最佳截点分别为6.08 ms(敏感度89.5%,特异度65.8%),5.26 ms(敏感度94.7%,特异度73.2%),7.02 ms(敏感度86.8%,特异度73.2%)。结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其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增高,心率减速力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较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第二部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减速力的影响背景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的心脏自主神经支配以异常活跃的副交感神经为特征,目前研究缺乏导管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影响。本研究将评估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的变化,评估该术式对自主神经的改良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于我中心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治疗药物难治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35例,平均年龄41.3±14.2岁,其中女性19例(54.3%)。所有患者均在解剖指导下消融左心房内五个自主神经节丛(ganglionated plexi, GP)。术后定期复查全天心率减速力(overall deceleration capacity, ODC)、昼间心率减速力(day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 DDC)和夜间心率减速力(nighttime deceleration capacity, NDC),并详细记录晕厥复发事件。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ODC、DDC和NDC的相关性,通过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分析复发晕厥和未复发晕厥的VVS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O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施行35例左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其中30例患者可在不同的GP引发并消除迷走反应,包括左上GP 30例,左侧GP 10例,左下GP 14例,右前GP 17例,右下GP 9例。有5例患者在任一GP均无法诱发迷走反射,且术后仍复发晕厥。Pearson分析提示各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同术前ODC、DDC及NDC均无相关性;左上GP同术后大部分随访节点的ODC、DDC和NDC呈负相关(P<0.05),右前GP同术后1天的ODC和DDC呈负相关(P<0.05)。混合线性效应分析提示,同复发晕厥的患者相比,未复发晕厥的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ODC、DDC和ND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解剖指导下的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患者复发血管迷走性晕厥,其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副交感神经改良作用比较明显。第三部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长期随访背景 本组前期报道了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的小样本前期研究,本研究将在扩大的患者队列中探讨该术式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7年7月至2014年11月期间的57例反复发作的药物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43.2±13.4岁,其中女性35例(61.4%)。前十例患者接受高频刺激指导下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后四十七例患者接受解剖指导下的左房自主神经节丛消融。术后长期随访,记录患者晕厥和晕厥前兆复发事件,并定期复查直立倾斜试验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消融术中共有127个自主神经节丛(gangalionated plexus, GP)可诱发迷走反应,其中包括52个左上GP,19个左侧GP,18个左下GP,27个右上GP和11个右下GP。平均随访时间36.4±22.2个月,仅有五例患者复发晕厥,十六例患者复发晕厥前兆。高频刺激指导消融组和解剖指导消融组患者复发晕厥(0/10 vs 42/47, P=0.574)和复发晕厥前兆(5/10 vs 36/47,P=0.167)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直立倾斜试验检查提示患者耐受性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变异性指标同基线水平相比有明显差异且至少维持至术后12个月。仅有一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速,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频刺激指导下和解剖指导下的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去神经化消融在长期随访中可有效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