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法,各类网络媒介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共享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情感、交汇思想的平台;人类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开始向网络行为、网络关系转变。同时,人类正处于一个高风险社会,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在当前网络与现实社会互相交错的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已深刻介入现实生活,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影响着事件的走势。政府和媒体也开始意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突发事件中,对于信息的传播、民众情绪的安抚和舆论的引导这些方面仍然不够理想,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现场信息发布权往往都会被社交媒体抢先,而在事件发生后,官方舆论场的权威信息发布跟不上,谣言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散布,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公共卫生事件属于突发公共事件中重要的一类事件,长期以来都会受到人民的特别关注,而2016年3月曝光的“山东疫苗案”再次将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位置。3月18日,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官方媒体率先报道此事件,引起人民关注,随后,多家央媒对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报道,政府部门也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公告,向社会各界公布事件态势进程及处理方法。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21日,以李亚鹏、陆川、章子怡为代表的众多影视明星以及其他网络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发表观点,通过质问的方式呼吁人民关注“山东疫苗案”,促使民间舆论场舆情持续发酵,公布疫苗流向、问责相关人员的呼声持续走高。同时,《疫苗之殇》这篇旧闻在微信平台肆意传播,对此次事件的民间舆论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形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对立与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官方舆论场着重报道案情进展及政府处理措施,民间舆论场对官方舆论的议程设置进行选择性解读与对抗,意见领袖引领民间舆论,更加激化了两个舆论场的博弈。 本文以突发公共事件“山东疫苗案”为例,使用个案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舆论中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博弈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中均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两个舆论场之间存在议程设置的博弈,民间舆论场选择性接触、理解官方话语,意见领袖增加民间舆论场话语权,两个舆论场存在利益冲突、价值观冲突,并且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性缺失。 两个舆论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自然会有所冲突,但这并不意味这两者不能和谐共处。在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都有值得改进之处。官方舆论场应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主动应对网络舆论,与民间舆论场即时有效互动,民间舆论场应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接受完整信息,理性面对谣言,使得两个舆论场在博弈中走向融合,共同构建健康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