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多尺度渗流规律研究及产能评价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206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深化及常规油气资源日益消耗,非常规油气作为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备受关注,其中,页岩气以其分布范围广、资源储备量大及稳产周期长等特点,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热点。目前,虽然我国页岩气开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大部分区块仍表现出开发效果差、预测产量与实际储量矛盾等现象,归结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页岩气藏微纳米孔-缝气体渗流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产能模型误差较大所致。因此,亟需基于页岩储层特征及流体分布规律,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气体在不同尺度多孔介质运移规律,从而建立更精确的页岩气藏产能评价模型体系。本论文以理论分析为重点,以实验、数值模拟为手段,从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流体赋存规律出发,结合油气成藏地质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吸附学、热力学、微观渗流力学、岩石力学及油藏数值模拟等,着重研究了储层条件下页岩气多尺度微观运移机制,从而建立页岩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页岩气藏生产动态规律。关键方法及相应结论如下:(1)分析了页岩储层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有机质孔和无机质孔气-水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以石英(~43.6%)+粘土(~38.7%)+长石(~15%)为主,利于压裂改造;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且成熟度较高(Ro>2%);页岩内主要发育4种类型孔隙: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生烃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孔逐渐由原始“饱和水”演变为“连续气相”,无机质孔逐渐由原始“饱和水”向“水膜气芯”转换,且页岩普遍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特征。(2)基于N-S方程,结合修正的滑移边界条件,考虑吸附气和束缚水膜影响,分别建立了纳米尺度有机质和无机质孔气体传输模型。结果表明:考虑吸附相与体相气体传输及相互作用,有机质孔内气体流动由3部分构成:纯自由气流动、表面扩散及吸附气引起的自由气流动;且高压条件下,吸附相对有机质微孔(<2nm)气体导流贡献较大,高达80%;相比之下,无机质孔束缚水严重削弱了气体导流能力,但低压小孔中,增强的微尺度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束缚水对气体渗流的影响。(3)基于微裂缝分形分布特点,考虑气体渗流微尺度效应及水粘度差与水滑移,分别建立了微尺度裂缝单相气流动与气-水两相渗流模型。结果表明:微裂缝内单相气体流动时,受有效应力、吸附变形及微尺度效应耦合影响,不同边界条件下,气体表观渗透率变化规律不同;储层条件下(围压一定),气体表观渗透率呈“V”字型变化规律;气水两相流动时,储层压力对气相相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而对水相相对渗透率几乎无影响;如果忽略水粘度差与水滑移,会明显高估气相渗流能力。(4)考虑气体多尺度运移机制,建立了页岩有机质-无机质-天然微裂缝-人工压裂裂缝多级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对页岩气藏生产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对产能影响较大的压裂参数依次为裂缝条数、开度、压缩系数、裂缝间距及半长;储层中天然微裂缝越发育(条数越多)越有利于气体产出;无机质孔含水饱和度越高,累积产气量越低。本论文从更深层次上对页岩储层微纳米孔-缝气体微观渗流规律进行研究,并建立了页岩压裂水平井多尺度耦合产能预测模型。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页岩气藏开发理论,同时为合理高效页岩气藏开发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
油水两相混输技术在管道输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原油中存在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胶质、沥青质等,以及油田的注水、注聚合物等开采工艺的运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不可避免。受低温环境的影响,乳状液中的蜡结晶析出,沉积在管壁上,造成了管道输送能力的下降,这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对蜡沉积的机理以及沉积过程的描述尚不充分。本文从蜡晶与油水界面相互作用角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战略性接替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传统的热采技术难以适应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的新要求,亟需研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采新技术。井下射频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率快、增产效果好、清洁环保及适用储层多等优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模拟实验等。因此,本论文在广泛调研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模拟实验两方面出发,着重对
滑片泵是利用内部密封工作腔室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实现吸油、压油并输出高压流体的回转式液压泵。相比传统举升工艺,滑片泵可通过调节偏心距的方式控制排量、可根据现场生产的需要增减泵级数,有着耐高温、流量脉动小、结构简单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如径向液压作用力不平衡等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机械采油设备,目前对于滑片泵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泵工作特性的分析评价及相应举升系统的优化设计尚有待完善。基于滑片泵的机械结
本论文主要围绕沼气、煤层气、裂解气中的CH4分离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CH4/N2分离进行了过程模拟研究,目的是为ZIF-8/水-乙二醇浆液法吸收-吸附耦合分离含CH4混合气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解决可能碰到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ZIF-8/水-乙二醇浆液在分离CH4/CO2混合气的时候,ZIF-8的孔隙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研究发现加入适量的2-甲基咪唑(m Im),不仅能在含水
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与美国大体相当。但是,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不同,我国页岩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大都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表条件差、天然裂缝发育,且长水平井段可能穿越多个不同小层,其页岩物性参数差异大,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为了方便起见,常规压裂设计一般将同一水平井的页岩储层按照均质地层进行处理,采用相同的分簇射孔和压裂参数。因此,当前的压裂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会在一
储层地质模型更新作为钻井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并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与纽带,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基于随钻测井(LWD)的岩性识别与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更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但同时兼顾时、效两因素(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地质模型实时更新的相关研究成果鲜见报道。第一方面由于LWD主要应用于指导地质导向作业,通常只对钻遇储层岩性进行有效识别,而对储层物性特征难以实现随钻解释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富集于大陆边缘和永久冻土层,它也被看作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包括降压法,注化学剂法,注热法。本论文利用有效容积为196 L的大型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系统研究了降压法和注化学剂法开采水合物过程的相关规律,并进行了冰点以下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本课题组搭建时世界最大,目前全国最大的水合物成藏模拟装置进行了改造,使其可以完
含水合物的沉积物与波速等物理性质的关系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冻土带区域和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层,且在自然界的分布模式具有多样性。同时,在现有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中,可能面临着储层坍塌、失稳等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制备了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并进行了其声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实验模拟,同时从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在冰点下开采天然气水
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突出的就位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抵抗外载荷能力,双层管在海洋石油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双层管结构设计和损伤评估一般忽略了内管与外管的接触作用,采用两个单层管的化简方法,忽略了双层管特殊结构对管道整体抗力的影响,导致双层管的设计和评价较为保守。由于外管不受内部介质输送的载荷影响,内管与海底环境相隔离,因此双层管可以适当降低安全等级并减少内外管壁厚,极大提高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