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陵作为世界陆地的五大基本地形之一,不仅为全球10%的人口提供了栖居地,而且为地球上30%~40%的人口供给着丰富的水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是地球生物系统的重要支撑,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而我国广袤的疆土中约100万平方千米是丘陵地形,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的10%。从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的发展强度来看,对丘陵地的开发利用是未来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土地是建筑的基础,建筑是土地的衍生。建筑形态与大地形态的相互依存和适应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上古穴居而野处”,说明了人类最早的居住形态就是利用原有洞穴,或者在地形中自行开挖洞穴而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建筑从防避和被动逐渐演变为共生和主动。建筑形态介入、回应、整合和重构大地形态日益成为一种主动的诉求,而且一些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其灵活延展的体量、连绵起伏的界面和整而化一的尺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的范畴。关于丘陵地区的建筑适应性的研究,本文旨意在于回归本源的诉求,而将地形作为丘陵地区建筑设计策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在该问题的探讨中,首先分析了丘陵地区的环境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了解,认识到建筑对地形的适应不是消极应对,不是粗暴改造,而应是通过积极适应的态度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地形作为建筑的基础,要从自身肌理条件出发,分析其坡向、坡段、坡度和地质情况。场地梳理的重点是包括挖填方处理、场地挡土墙与护坡工程、排水系统在内的技术处理策略,以及所选场地与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之间的尺度关系处理。地形的异质性使得建筑设计呈现多样化发展,促使各种设计策略的建筑涌现。本文就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出发点对建筑设计初衷和手法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结构材料等多层面的选型策略,尽可能地尊重地形原貌、适当调整以将建筑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生态环境,并吸纳传承地域特色,达到建筑与地形的共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地形梳理过程中,注重人对地形的感知力,培养人对地形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对地形的情感关注和体验,避免导致场地设计中出现的人与地形的交流空白区,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最后,文章从建筑与地形的图底关系、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的形态组织、作为“景观”和“观景”的建筑视景建构,以及丘陵地区地下延伸空间的开发利用四个方面论述了建筑同地形契合而共存的具体设计手法。并在最后一章以作者本人进行的丘陵建筑适应性设计的探索,以前文的论述作为实践的指导,说明文章的理论对实际项目的可操作性。将适应性理念运用于丘陵地形的建筑设计是一项充满价值且富有意义的研究,本文提出的策略对当前我国丘陵地区的可持续性建筑创作具有适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