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裘帊•拉希莉小说中的家园意识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ao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裘帕·拉希莉是当代著名的印裔美籍小说家,她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印度移民在美国创建新生活、构建新家园的故事。小说着眼于美国印裔移民对家园意识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对家园和归属感的追寻是其主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其共同主题。她笔下的人物由于身处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他们在精神上经常处于漂泊错位的状态,进而陷入文化认同的困境,不管面对东方还是西方,他们都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由此引发了他们家园感的缺失。似乎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经历着从家园的破碎、丧失到对家园的追寻以及重新发现或建构新家园的心理历程。为了缓解因家园失落产生的焦虑,拉希莉在创作中根据自己的移民经历,不再突出强调民族文化差异,摒弃东西方的二元对立,跳出非此即彼的角色桎梏,站在多元化语境中,以世界主义的视野,重构了适应现代性社会流动、开放的家园意识。在小说中,她有意识地表现两代移民不同的认同心理,以此提供建构一种相对和谐、稳定的家园意识的途径。
  所以本文以家园意识为切入点,将两代移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拉希莉作品中人物在努力寻找家园获得归属的过程中,家园追寻的路径和方向以及家园意识的演变,并探讨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鉴于以上思路,本文将通过重点阐释拉希莉小说中移民由于故乡与家园的错位所引发的家园失落感,从而导致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他们在对家园进行重构和融合的过程中,文化身份逐渐从单一走向混杂化甚至多元化。本文主要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以小说中人物因地理家园的破碎与精神家园的缺失,造成了无家可归的境地和由此带来的精神世界荒芜等问题,以此探讨拉希莉小说的家园失落主题;第二章论述第一代移民对印度家园的坚守,与第二代移民对美国家园的认同。失去故土的第一代移民如何通过印度裔的集体社群、传统的饮食、节日以及其他一些途径重新建构想象的家园,以保留印度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第二代移民由于对印度缺乏历史体验及集体自我的想象,以致成为自我的他者,转而将美国视为想象家园,在家园身份的选择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分析拉希莉笔下印裔美国两代移民对不同家园的追寻,以及在此过程中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也逐渐出现危机,以此带来的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和选择;第三章主要论述由于在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下,移民的“家园”开始混杂融合,据此他们开始从单一的家园选择、身份认同转为复杂、多元化的家园和身份选择,这使得混杂性身份与多元化家园的建构成为可能,印度移民的家园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世界化。可以看出拉希莉笔下的移民的家园并不相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不断建构的过程。移民在历经家园选择与追寻之后由单一身份的认同转向混合性身份的建构,他们站在世界主义与多元化主义的角度跨边界重新建构心目中具有流动开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理想家园,成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
  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呈现出的家园的失落,到家园的追寻,再到理想家园的重新建构过程和身份认同的变迁,笔者意识到移民的家园是开放的、包容的、流动的,与此相对应的移民的文化身份也是混杂、多元、变化的。这对于反思当代多元差异文化如何共存与发展,移民族群如何处理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现代人如何通过选择文化归属建构家园意识及明确自身价值等问题都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世界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革的时代,处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阶段,既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挑战,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努力作为、积极进取,实现
学位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欧洲资本主义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在批判吸收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古典经济学家以及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等人的城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中城乡关系的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对于进一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城乡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更好地利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实现城乡
学位
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在默默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19世纪50年代左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拉美地区传播,随后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马克思主义开始登上了拉美的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起初是在一些知识分子和一些团体内传播开来,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大量的政党和工会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成立。20世纪40—50年代,拉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运
心理育人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育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育人模式。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
学位
抽象行政行为并非正式法律概念,而只是学术用语。所谓抽象行政行为,笔者认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对广泛的、不特定的相对人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而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范围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使抽象行政行为一开始就被完
江泽民从世界多样性与相互依存的思想出发,对当今国际形势多极化及表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型安全观进行了科学、客观分析和思考,并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该文结合十几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的伟大成果,着重论述江泽民的外交思想,并与邓小平外交思想相比较,总结出江泽民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新发展.
学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主渠道,其历来受到党和政府及各级学校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目的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
学位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使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为普通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普及并落实到基层,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学得懂”,是需要在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从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目的出发,以对比分析法概述了当前的研究状况
学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写入了党章。因此,在新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以使我们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运
学位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恶化,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现实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生态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新的研究,发掘其当代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入手,梳理其生态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阐明其生态思想的本质特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