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遗产”:概念界定、体系建构及案例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划遗产”结合了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两种属性,是国内规划理论和遗产保护研究领域的新兴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规划遗产”的研究综述,将“规划遗产”界定为“根植时代背景、体现社会理想、凝聚规划智慧、付诸规划实践,是特定的权力意识投射在城乡空间中所形成的文化景观”,并通过“规划遗产”与文化遗产、规划智慧、建成遗产的概念辨析,指出它们在概念范畴、实践过程和初始状态中的差异,明晰“规划遗产”的特性。其次,通过对“规划遗产”核心内容、存在方式、典型特征、研究路径的识别,建构“规划遗产”的研究体系。认为“规划遗产”的核心内容包括文本式的规划思想、模式化的设计方法、发展中的空间形态三个层面;其存在方式囊括显性的秩序与隐性的权力、具象的形式与抽象的范式、实体的空间与虚体的记忆三个维度;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性、规划实践的偏差性、演进过程的连续性三个特征。并进一步指出对于“规划遗产”的研究要以时代背景为线索,探寻城市营建的思想理论;以规划实践为重点,分析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以城市形态为抓手,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最后,对“规划遗产”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的系统建构,并尝试以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为例,探讨这一特殊时期城市规划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指出计划经济处于“外生内成”、“承前启后”的时代背景,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新生政权这三个层面的社会理想。在此时代背景和社会理想的影响下,对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与建设进程进行梳理,并以武汉等城市为代表,指出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遗产”:在条块分割、体系封闭的管理思想下形成了配置社会资源的树形结构,进一步形成了以单位大院为核心的“社会空间”单元;在生产优先、工业主导的发展思想下形成了以定额为指标确定用地规模的规划方法,并进一步形成了以工业片区为组团的“生产生活”结构;在经济适用、兼顾美观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以点轴布局展示城市形象的规划方法,塑造了以宽路大街为代表的“宏大叙事”形态。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遗产”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建构了“规划遗产”的研究体系和路径,同时也补充研究了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这一相对薄弱的领域。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为指出中国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时代规律奠定了基础;在实践层面也指出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特色和需要被保存的要素,并为后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生态美学随着生态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而同步拓展着自己的视野,在关注自然、生命等宏大主题、宏观视域的同时,也向生活主题和人居环境主题的微观视角渗透。而随着我国现代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与法律法规的完善,在当下的城市生活环境与产业环境发展中,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和传递生态审美观念逐渐成为环境品质提升与环境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师更加积极地探索如何将生态主题、生态趣味和生态意象纳入环境设计的范
学位
黔中屯堡聚落有着独特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脉络,在六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全国其它地区屯垦戍边、寓兵于农的传统聚落早已被时代浪潮所淹没,唯独黔中屯堡得以幸存并基本保持了原有内部形态,形成独具魅力的区域特色景观与地理标志。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侵蚀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冲击,屯堡聚落在上世纪80年代后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原有地理单元的文化属性和景观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空间环境、生存场景和时空记忆的原真性遭受破坏,也
学位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的琐碎之事上,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情感的需求,在无处不在的场景中,大众的这种需求变得更加明显。同时,各种新兴媒介和新兴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快速成长发展,当其介入到场景之中时,拥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激发出场景的巨大活力,在这样的机遇之下,场景可以借助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媒体来实现艺术创新。本文基于异形屏数字影像设计对场景的艺术创新的设计方法
学位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往往因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略了新城的内涵提升与活力发展。随着全球城市网络再组织和城市空间重构,新城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接轨国际的重要增长极,如何提升新城活力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命题。目前针对新城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和规划战略的宏观层面,对中观的城市建成环境关注不够,较少系统化定量研究新城活力的影响机制。本次研究创新性地从供需视角研究新城活力。首先
学位
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空间地域,其中功能的聚集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城市由最初简单的“城——防御”和“市——交换”功能聚落发展成为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功能综合系统,得益于城市功能的叠加与演替。古城作为在历史上延续了上百至数千年的特殊聚落,其功能的叠加产生了较强的聚集效应。然而古城地域由于城墙这一特殊要素的限制,内部空间非常有限,过度的叠加集聚所产生的问题逐渐暴露,对生产生活和环境
学位
在21世纪多元文化并行的背景之下,文化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激烈竞争的领域,文化认同缺失问题被置于民族迫切思考的地位。国家文化记忆的传播、传承和时代适应性构建对国家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来说意义非凡,作为国家文化记忆的承载物,70周年国庆彩车带领人民群众礼赞了国家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上的丰硕成果,领悟了国家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随着媒介与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位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教育场所,在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武汉书院发展渊源最早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而正式创办书院于北宋年间。武汉城市发展久远,留下较为丰富的书院史料文献,具有历史价值,传承书院文化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保护书院建筑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武汉书院建筑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书院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
学位
2023年6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0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2个)、登革热(29个)、麻疹(27个)和霍乱(19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马尔堡病毒病(83.7%)、拉沙热(17.1%)、鼠疫(13.8%)、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7.9%)和脑膜炎(6.4%)。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
期刊
本文所研究的湘东地区包括湖南省东部的岳阳市、长沙市和株洲市。湘江是该区域内最大的水系,其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湘东地区沿江建成了许多历史悠久、风貌良好、沿江而建、地域特征独特的传统聚落。但由于近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聚落风貌逐渐衰落,如沿江古街的民居损毁、老码头功能闲置、传统乡镇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等,如何保护这些传统风貌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株洲市渌口区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机动化水平显著提高,使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解决这类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为目标,探讨公共交通荒漠形成机制,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公共交通需求与供给视角,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识别城市公共交通荒漠区域,研究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对公共交通荒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