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红曲菌聚酮合酶基因的克隆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ing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菌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庞大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它包括洛伐他汀、色素和各类真菌毒素等。聚酮合酶(PKS,polyketide synthase)是介导聚酮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本论文以橙色红曲菌AS3.4384为出发菌株,从中克隆PKS基因,为后期的功能鉴定及PKS基因全长的克隆奠定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已知的真菌PKS基因之序列,设计了2对简并引物(pksF1/R1和pksF1/R2);以橙色红曲菌AS3.4384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了4条PKS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pks1(Contig1)、pks2(Contig2)、pks3(Contig3)和pks10(Contig10)。经Blast比对发现,pks2与NCBI中已公布的紫色红曲菌PKS1序列(AJ414729,7144bp)完全同源。2根据pks1、pks3和,pks10的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的引物(PF1/PR1、PF3/PR3和PF10/PR10);用3对特异引物从橙色红曲菌AS3.4384 Fosmid文库中进行PCR筛选,获得了3个阳性黏粒;采用超声波破碎阳性黏粒,并将其克隆至pUC18载体中,分别构建了3个2~4Kb的亚克隆文库;以PF1/PR1、PF3PR3和PF10/PR10为引物,分别从对应的亚克隆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子,获得了3条PKS基因,即MApks1、MApks3和MApks10。3经生物信息学分析,MApks1为非还原Ⅲ型PKS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可能参与桔霉素的合成;MApks3和MApks10为还原型PKS基因。其翻译蛋白与负责催化合成T—毒素、洛伐他汀的聚酮合酶均有同源性。
其他文献
本项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部分: (一)、通过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甲烷球菌、疟原虫(部分)、人(部分)等十五种进化水平不同的典型物种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的统计分析。引入“字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热障涂层面临着更为苛刻的工作环境,如何提高热障涂层的性能使它能够更好的服役,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激光重熔表面处理技术运用到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发生早期妊娠丢失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2016年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有早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创造世界奇迹与城市群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4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使得城镇化进程急速加快,我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至2018年的59.58%。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了群发展这一新的常态,我国也进入了特色新型城镇化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面积随之扩大,城区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加大。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8.31亿(83137万
微循环公交对于解决城市支路利用率低、居民短距离出行难、局部公交服务薄弱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多个城市相继开通了微循环公交线路,但部分线路未能连接周边客流需求区,造成客流量低、运营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微循环公交运营特点和需求特性,准确识别线路服务区域,并结合乘客短距离出行需求布设线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微循环公交功能。本文结合深圳市开通的微循环公交运营服务现状,总结微循环公交服务特点、
贫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地理自然生态条件差异以及各类个体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
<正>宋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各种版本,具署名"晋太医令王叔和撰(纂)次",是知王叔和是张仲景医学的主要传播人和弘扬人。由于王叔和与张仲景在医史和学术方面存在着不
会议
生物质炭因其绿色环保,廉价易得,且对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具有高效的固定能力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鸡粪和干化污泥为原料,500 ℃热解并经03氧化处理制备臭氧改性生物质炭,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村农业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但国家的农村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落后局面。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建设“田园综合体”来解决农村发展困境,基本内涵是通过跨产业、多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使农村成为集农业生产、社区居住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受益。田园综合体代表着当前农村发展的先进模式,旨在通过开展旅游活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及分娩时情况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影响,并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感染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