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阻塞活动与温度异常--新的位涡梯度阻塞指数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angc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阻塞具有大尺度和准定常的特征,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了理解大气阻塞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许多学者设计了识别阻塞的方法。虽然这些阻塞识别方法对阻塞的主要活动中心、持续性和强度等都有较好的识别能力,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有一些方法对于阻塞活动中心之间的相对强度和一些较弱的阻塞活动中心的识别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其次,有一些阻塞识别方法对阻塞事件的空间特征和移动特征关注较少,尤其是不同位置和形状的阻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法的设计主要基于阻塞环流的形态特征,难以表达阻塞的动力学意义。为了解决已有的阻塞识别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设计一种新的阻塞识别方法。罗德海等人发展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型对阻塞环流的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由该模型导出的经向位涡梯度能反映阻塞的动力学特征。经向位涡梯度能定量表示阻塞的频散性和非线性,即:经向位涡梯度与频散性成正比,与非线性成反比。因此,较小的经向位涡梯度有利于阻塞的发生和发展。基于经向位涡梯度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设计了θ-PV梯度阻塞指数,用该方法识别阻塞的活动中心、发生频率、持续性、强度、空间特征和移动性,并与已有的阻塞识别方法作比较。本文也首次比较了θ-PV梯度阻塞指数与已有阻塞指数对不同位置和形状的阻塞的识别能力,并系统地分析了不同位置和形状的阻塞对温度异常的发生区域和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θ-PV梯度阻塞指数识别的二维和一维瞬时阻塞的活动中心和频率
  二维θ-PV梯度阻塞指数借鉴前人提出的求物理量经向梯度的设计思路求等熵位涡的经向梯度。已有的阻塞识别方法多在固定纬度上识别一维阻塞,而一维θ-PV梯度阻塞指数使用可变的纬度。二维和一维θ-PV梯度阻塞指数都能识别出4个主要的阻塞活动中心:欧洲-大西洋、太平洋、格陵兰和乌拉尔阻塞活动中心,而且欧洲-大西洋阻塞频率高于太平洋阻塞频率,与前人的观测研究和部分阻塞指数识别的结果比较一致。春季、夏季和秋季,与已有阻塞识别方法相比,二维θ-PV梯度阻塞能避免将副热带的高压系统识别为阻塞,这是θ-PV梯度阻塞指数的一个优势。
  (2)θ-PV梯度阻塞指数识别的阻塞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性、强度、空间特征和移动性
  当一维阻塞满足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持续性时可定义为阻塞事件。与已有的研究相比,θ-PV梯度阻塞指数识别的各季节的欧洲-大西洋、太平洋、乌拉尔和格陵兰地区阻塞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性、强度都与观测更接近。欧洲-大西洋阻塞事件的发生频率(10-13个/年)高于太平洋阻塞事件的发生频率(6-8个/年),四个地区阻塞事件的平均持续事件约为11-12天,接近阻塞环流准两周的时间尺度,太平洋阻塞比大西洋阻塞更强。从阻塞事件的空间特征和移动性来看,θ-PV梯度阻塞指数能识别出更多的“Ω”型阻塞和波列型阻塞事件,欧洲-大西洋阻塞、太平洋阻塞和格陵兰阻塞以西移为主、移动性较强,乌拉尔阻塞移动性较差。
  (3)不同位置和形状的阻塞事件对温度异常的影响不同
  由于对阻塞识别方法的改进,θ-PV梯度阻塞指数能区分格陵兰阻塞和北大西洋阻塞,并能更好地识别不同纬度位置(偏北型和偏南型)和不同形状的阻塞事件(南-北偶极子型、“Ω”型、西北-东南型和东北-西南型)。以乌拉尔阻塞为例,显著的温度异常随阻塞的纬度位置南北移动。冬季,“Ω”型阻塞和西北-东南型阻塞最有利于东亚发生寒潮;夏季,“Ω”型阻塞对应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暖异常,并通过遥相关波列有利于中国出现高温天气。此外,与格陵兰阻塞和北大西洋阻塞相关的温度异常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也有较大的差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对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研发中的两个重要工作—新一代湖泊模型CoLM-Lake研制和全球土壤水热特征参数集开发做了介绍。在湖泊模型研制方面,本文对新一代湖泊模型CoLM-Lake的模型结构和物理过程作了详细描述,并通过10个湖泊的观测数据评估了它的模拟性能,讨论了模拟结果对模型关键参数的敏感性。模拟结果显示,CoLM-Lake对于浅湖的模拟效果非常理想,对于表层温度、湍流通量和垂直热力结构的量级
学位
沃克环流是赤道上空大尺度的纬向热力环流。沃克环流尤其是表面风场的变化会对海洋的热力和动力过程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表面风的异常会通过风-蒸发-海温反馈机制影响海-气热通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异常风应力的驱动作用影响海洋环流。因此,数值模式能否准确重现这些关键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是影响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评估了28个AMIP5模式、16个AMIP6模式、45个CMIP5模式和19个CMIP6
学位
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具有发展速度快、局地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我国江淮地区是强对流天气和大冰雹的频发区域。目前冰雹的预报仍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值模式中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不能很好地描述冰雹粒子谱分布和演变过程,同时人们对冰雹形成的宏观和微观物理机制了解的还不够。本文选取2015年4月28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强冰雹过程,利用中尺度WRF(Weather
学位
土壤温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量,也是陆地热状况的直接反映,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等有重要影响。土壤温度异常变化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壤温度具有记忆性,这种记忆性对短期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深层土壤温度观测数据缺乏、数值模式对土壤温度记忆性模拟能力有限等问题,土壤温度究竟能影响后期多久的气温等要素仍然存疑。本文基于中国区域较长时段的观测资料和美国宇航局推出的MERRA-2(Modern-Er
气候系统模式能够反映气候系统各圈层间复杂相互作用,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预测气候的重要工具。受限于计算机的性能以及对于气候系统的认识和刻画不足,尽管现阶段的气候系统模式相比于过去,其模拟性能已有较大提升,但大多数气候系统模式中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系统偏差,制约气候模式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信号的精确模拟。其中由全球海温的模拟偏差所导致的气候模式系统偏差最受关注,这些偏差会通过不同的物理过程制约气候模式的模拟和
学位
中国东北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在全球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局地雨季的开始,标志着气候从干位相转向湿位相,因此雨季的开始时间对区域的农业活动非常重要。以往对于东北雨季的研究主要针对汛期雨季,而东北干湿的转变发生在春季,这一转变对该地区的春播活动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为了较为客观地描述东北地区这种干湿位相的转变—雨季的开始,本文基于降水异常累积方法研究了中国东北雨季开始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了引起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