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成为企业快速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创新的重要资源。特别是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战略的提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的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只有拥有丰富知识资源,具有较强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先发竞争优势。区块链技术和理念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技术进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纷纷采取区块链技术来促进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以此在解决产品追溯、知识产权保障、法律存证、知识资产权限明晰等基础上,力图破除供应链知识共享圈层,从而形成新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生态。然而,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展开了部分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但对于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概念和理论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展开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研究的则更少。因此,如何探究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挖掘多维要素对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动态影响?如何在上述理论研究突破基础上,在实践层面指导企业挖掘供应链知识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势提高知识共享效果、基于价值链协同理念加强供应链企业知识资产建设,最终提高企业自身、供应链其它企业甚至是行业知识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上述种种问题对相关领域研究学者、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的新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块链、知识生态、知识共享、供应链、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构建了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模型框架并建立全文理论支撑;其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从知识因子多个维度展开深入讨论;接着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多维要素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态影响研究,针对仿真结果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最后提出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促进策略。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3章,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本章首先对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系统和知识链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链模型,接着构建了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框架和理论模型,进而从知识维、区块链环境维、区块链技术维、意愿维、知识主体维等5个层面展开了详尽的分析,为本文研究假设提出和最终路径模型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提出了研究假设并构建了路径模型。本章是全文核心理论研究框架,为第4章、5章提供理论支撑,也是第6章的重要理论依托。第4章,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研究。本章基于第3章构建的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以115家企业469份问卷为样本,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使用AMOS软件对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各影响因素关系进行验证,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从知识因素、区块链环境因素、区块链技术因素、知识共享意图与行为、知识主体调节作用等5个层面展开讨论分析。本章为第5、6章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第5章,多维要素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态影响研究。本章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疾病传播理论,确立了建模思想和依据,进而构建了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行为影响模型,分析了模型平衡点和阈值。基于问卷和专家数据,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了知识生态因子权重,设置了仿真方案,使用matlab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刻画了多维要素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动态影响,本章是全文最终理论层面落脚点,并为第6章提供理论支撑。第6章,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促进策略研究。本章进一步基于知识生态理论,针对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特点、困境和机遇,从第3、4、5章研究结论出发,提出了面向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效果提升的知识共享客体促进策略、区块链环境促进策略、区块链技术促进策略、知识共享主体促进策略。本章是论文实践层面落脚点。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前沿热点,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将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从单一视角拓展到知识生态系统视角,从传统的静态层面拓展到动态影响层面,在层层深入理论研究结论基础上,从应用层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形成了系统研究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理论和实践层面成果。理论层面,推动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理论体系的建设,深化区块链理论在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领域应用,为提高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效果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能够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效果,指引企业优化区块链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行为,指引供应链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知识管理系统。未来研究中,拟在多价值链协同知识共享领域,以及区块链环境下知识共享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领域展开深入研究;深入展开企业调研,借鉴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模式,挖掘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创新需求,了解现有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优势和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区块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体系、对策、策略和效果提升路径。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研究是抽象而复杂的。我国境内的土族语和保安语均属于蒙古语族语言。针对其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研究,前已有之。而词汇方面的系统研究则至今少见,尤其是词汇演变方面的研究是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的土族语和保安语词汇语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1980年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根据蒙古语族语言统一调查调查大纲进行调查获取的材料;二是2021年根据《土族语词汇》(1986年)和《保安语
学位
陶瓷材料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而透明陶瓷材料特有的高硬度、耐磨损、耐腐蚀、耐高温以及绝缘性能好等优点,使其在航空,电子,国防,化工,冶金,汽车,机械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脆性是陶瓷材料难以克服的弱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透明陶瓷材料也是如此。目前已报导的各类陶瓷增韧技术,由于会降低透明度,因此并不适合透明陶瓷,英国材料学家Cahn关于这个问题提
学位
国家的联盟实践古已有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联盟体系,包括欧洲联盟体系和亚太联盟体系两个重要支点。亚太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是中国所处的次区域,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参与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东北亚秩序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走向,对于构建东北亚地区各国的新型关系,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方面,新秩序的构建有利于各国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解
学位
我国民法典第1023条第2款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这是我国民法上首次对自然人声音权益保护作出的规定。一直以来,我国对自然人的声音利益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对人格权全面保护的现实需求与日俱增,声音权利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声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得到前所未有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声
学位
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中国气象灾害种类之多、发生之频、范围之广、影响之重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气候变化影响下,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次不断增多、强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趋势明显。尤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人群更加向城镇集中,经济社会活动流动性加大,气象灾害的放大效应、连锁效应日益凸显,综合防灾减灾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做好重
学位
党性修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新时代,面对复杂的执政环境,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化党性和党性修养理论的研究,这是本论文的选题初衷,以期搭建党性修养的理论框架,为探索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科学路径提供基础和依据。深化马
学位
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国关系的发展对地区政治形势和国际政治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国外学者为推进俄土关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学术界却对此关注较少,研究成果尚显单薄。现有研究普遍注重俄土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关系进展,对双边政治关系的研究则倾向于分析时事热点,疏于理论阐释,两国的军事关系和民间交往常被忽视。很显然,要理解俄土关系的复杂性,就需要更加多样的分析层面和解释路径。本文尝试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观察冷战结
学位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本土性集中体现在其信仰实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及地方社会的紧密结合。地方性文化与社会与道教信仰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道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关键。俗世生活与宗教实践的对接,使得道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存而不显”的信仰资源,它也造成了道教信仰实践与地方社会及习俗的交叉融合。本文以江西省南昌西山万寿宫为个案,探讨道教与中国地方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西山万寿宫是道教净明派的祖
学位
恶性肿瘤被视为世界性难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传统治疗策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问题。因此,亟需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肿瘤及其微环境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与机体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通过基因治疗能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修复或替换异常基因的功能,有望通过调控肿瘤及微环境相关基因来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然而,基因治疗在体内应用仍然面临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稳定性等问题,导致目的基因不能被有效传输
学位
间接证明在民事诉讼证明方式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由间接本证和间接反证组成。学术界直接以“间接证明”为命题的研究并不多,反而分别单独聚焦对间接本证与间接反证的研究,至多在研究证据分类、事实推定、经验法则时,才会简单论述间接证明的基础理论。在实务中,当事人对待证事实的举证,其运用直接证据对待证事实进行直接证明较为困难,反而须要借助间接证据对待证事实加以证明,实质上大部分民事案件均需要运用间接证明的方法。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