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e掺杂对ZnO物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内蒙古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junqiang6455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nO因为其完美晶体特性,在高温和高压下稳定性良好。凭借着优良的物理性能,ZnO在透明导电氧化物、光催化剂、光电子器件和稀磁半导体等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过渡金属或稀土元素掺杂ZnO均能够调控其物理性能,目前已有一定科研成果。然而,过渡金属元素Mo和稀土元素Ce掺杂使得ZnO吸收光谱分布存在红移或蓝移两种相悖的结果,稀土元素Ce掺杂ZnO的磁性机理也频有争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Materials Studio 8.0的CASTEP模块,基于DFT的GGA+U方法探究Mo、Ce掺杂对ZnO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的影响。为解决关于Mo掺杂ZnO体系吸收光谱的争议,构建了未掺杂ZnO、不同Mo掺杂浓度Zn0.9583Mo0.0417O和Zn0.9375Mo0.0625O超胞模型。其次,为了判断体系的磁性特征,又构建了三种不同Mo-Mo间距的Zn14Mo2O超胞模型。计算体系能带结构、态密度分布、吸收光谱以及磁矩。研究发现,在2.08-3.13at.%的范围内,Mo掺杂量增加,体系体积增大,稳定性有所下降。与未掺杂ZnO相比,Mo掺杂导致ZnO带隙变窄,吸收光谱红移。与此同时,Mo掺杂使得ZnO发生n型化,MO掺杂量增加,掺杂体系电子有效质量、电子浓度、迁移率、电导率均逐渐减小,导电性能减弱。Mo掺杂使ZnO获得铁磁性,铁磁性主要来自于Mo-4d与O-2p轨道在导带底的杂化耦合电子交换作用。当双掺Mo-Mo间距最近,体系磁矩发生淬灭;当双掺Mo-Mo间距较远时,体系具有铁磁性。铁磁性的居里温度高于室温。为了解决Ce掺杂ZnO吸收光谱和磁性机理的争议,本文构建了未掺杂ZnO、Zn0.9687Ce0.0313O、Zn0.9583Ce0.0417O和Zn0.9375Ce0.0625O超胞模型,探究体系的磁光性能。研究发现,Ce掺杂量增加,使得体系的体积增大,稳定有所减弱。Ce掺杂使得ZnO带隙变窄,吸收光谱在紫外光区发生红移。Ce掺杂使得ZnO体系获得铁磁性,磁性是由Ce-4f、Ce-5d和O-2p轨道电子交换作用引起的。其次,在相同掺杂浓度下,构建四种不同间距的Zn30Ce2O32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Ce-O-Ce-沿a轴方向成键时,体系是反铁磁性的;当-Ce-O-Ce-沿偏c轴方向成键时,体系具有铁磁性,Ce-Ce原子间距增大,铁磁性磁矩有所减弱。最稳定掺杂体系铁磁性的居里温度高于室温。通过第一性原理,本文获得Mo掺杂ZnO导电性能的变化规律,确认了Mo、Ce掺杂ZnO体系吸收光谱存在分歧的原因,提出了Mo、Ce掺杂ZnO体系的室温铁磁性,并且合理解释了铁磁性的微观机理,这对实现Mo、Ce掺杂ZnO光催化剂和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应用有关键性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高考"双轨制"改革,倒逼高等教育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高等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在分析现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缺点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高等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封建帝国在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打破了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了近代化的慢慢征程。与此同时,大清王朝在政治,经济,
<正>目的 APP/PS1转基因小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产生糖尿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研究STZ诱导的高血
会议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流行素食主义。其实,单纯素食是不可取的,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素食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也有一些素食者说:“我只要多吃一些豆制品,补足
报纸
针对碳酸盐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保水、保肥、蓄水保墒能力下降等问题,开展了以增施牛粪、翻压绿肥和配方施肥等方法的碳酸盐黑钙土修复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增施牛粪
目前,银川贺兰县宝塔菜的收获仍基于手工,收获过程不但耗费很大劳动力而且严重降低收获效率。但随着银川市贺兰县宝塔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宝塔菜产业链的稳
进入后工业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阶段,工业时代留存的工业遗产面临着保护以及再利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长春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为例,总结工业遗产更新的
STI成立于1960年,现位于沈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具有很强科研开发能力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
模型预测控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控制算法,其对模型的参数精度依赖性小,但是具有很好的控制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过程控制等领域中。模型预测控制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的
风管漏风量的大小是检验通风与空调系统工程质量和降低能耗的一项重要指标,现行国家规范中的漏风测试方法的测试装置复杂,操作过程复杂,在施工现场漏风量检测中较难实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