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是目前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土壤侵蚀会造成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并且会导致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河道,从而造成农田水体退化和河水水质污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有效的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可以治理侵蚀问题,提高拦沙效率,对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侵蚀治理措施,按照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坡面措施和沟道措施。本研究评估了黄土高原地区坡面上的植被恢复和沟道上的淤地坝建设在控制土壤侵蚀及产沙方面的有效性,对指导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和黄土高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布式侵蚀模型Water and Tillage Erosion Model/Sediment Delivery Model(WATEM/SEDEM),本文模拟了黄土高原1980-2015年四个年代的侵蚀速率、沉积速率和产沙量。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及沉积速率在1980s-2010s阶段比较稳定,在2010s阶段发生明显下降。相比于2000s,在2010s侵蚀速率>25t ha-1yr-1的区域减少了1.54%,其中侵蚀速率>150t ha-1yr-1的区域面积减少最多,下降了0.64%,侵蚀速率<10t ha-1yr-1的区域面积增加近1%,侵蚀速率高的区域面积明显下降,大多转变为侵蚀速率低的区域,并且主要转变为了侵蚀速率<10tha-1yr-1的区域。黄土高原侵蚀沉积空间特征变化同样在2010s阶段变化最为明显,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产沙量在近四十年间发生过两次明显的下降,一次是1990-1999年,另一次是2010-2015年。之后,本文计算了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在不同年代对土壤侵蚀及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代,导致土壤侵蚀及产沙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1999年之前,淤地坝建设是导致产沙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建设对产沙量下降的贡献率达到了49.3%。在1999年之后,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是造成产沙量下降的主导因素,并且植被恢复的影响在2010年后达到峰值,贡献率达到了65.8%。淤地坝建设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小,植被恢复是造成士壤侵蚀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2010s贡献率达到了64.5%。黄土高原侵蚀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到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拦沙效应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不同侵蚀治理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不仅在黄土高原大区域尺度上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土壤侵蚀研究,揭示了区域尺度上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辨析了植被恢复、淤地坝建设及气候因子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侵蚀产沙分别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侵蚀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磁悬浮列车车地通信系统为依托,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磁悬浮列车通信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基带信号处理板卡设计方案,该板卡主要实现将TDMA协议的分接数据和其他板卡的诊断信
随着深亚微米(DSM)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正在兴起的系统芯片(SOC),因其电路规模空前的复杂和庞大,这给芯片的测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来自于测试本身的难度,更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备硒化镉量子点和刺猬状结构的碲化镉半导体量子点,并研究它们的光学性质。由于主客体效应,以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反应容器组装单分散的半导体量子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二十世纪末期兴起并逐渐大规模使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无线识别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当前的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分为
风毛菊属(Saussurea DC.)是菊科菜蓟族最大的属之一,约460个种,呈典型北半球分布。前人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传统的属下各分类单元大多不是单系,其属下划分需要更科学的
碲镉汞(HgCdTe)作为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红外光电技术的重要基础材料,其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军事、航天等高端红外探测应用领域。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深入,人们对HgCd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属禾本科早熟禾属(Po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再生能力强、耐寒、耐旱、营养丰富、绿色周期长等特点,草地早熟禾作为优良草坪草和牧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
微波真空器件自问世以来,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在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制导和航空等多种现代电子设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行波管是微波真空电子器件中应用最广泛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