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脱离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而且我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一个具有高度筛选性的过程,许多年纪较轻、体力较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而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带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极大改变。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质量的下降和结构的改变均会直接导致农用地土地利用的变化。而耕地撂荒作为农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之一,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此来激发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但是耕地撂荒现象并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撂荒面积反而有增无减。而且我国大部分耕地撂荒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这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大,留守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大,同时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耕作条件不佳,因而成为耕地撂荒的重灾区。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效率、粮食安全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关于其对耕地撂荒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在耕地撂荒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涉及撂荒的内涵、驱动因素、撂荒的影响等方面,覆盖面十分的广泛。其中撂荒驱动因素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析出是耕地撂荒的直接驱动因素,但是大家在研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时,大多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等方面来进行,较少有文献系统综合的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此外,农村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不仅仅是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有助于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调节劳动力资源分配、改善耕地撂荒现象,增强耕地有效利用的相关对策。
武陵山区是我国现有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析出,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耕地撂荒现象严重。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中的酉阳县、武隆区和沿河县作为研究区,以调查获取的共计563份农户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和耕地撂荒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山区农村劳动力及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和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分别选取耕地是否撂荒、耕地撂荒面积、水田撂荒面积、旱地撂荒面积和耕地撂荒率5个变量作为因变量,再从家庭劳动力结构特征、家庭收入特征、家庭耕地特征和区域特征四个方面选取共计16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对自变量之间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模型和Tobit回归分析模型来研究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本文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回归模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研究结论:
(1)研究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和兼业化的现象。数据显示,农业劳动力中65岁及以上人数占比为20.71%,远大于7%;农业劳动力中女性的占比为49.27%;研究区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其中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6年,将近70%的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研究区农业劳动力身体健康状况结构不理想,仅有32.85%的农业劳动力身体健康程度为优;劳动力整体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户兼业现象普遍,74.60%的农户存在兼业情况。
(2)研究区耕地撂荒情况较为严重。在563户农户中共有241户存在耕地撂荒行为,占总农户的比重为42.81%,调查农户的总撂荒地面积为725.27亩,户均耕地撂荒面积为3.01亩,耕地撂荒率为22.51%,其中水田撂荒面积为117.28亩,旱地撂荒面积为607.99亩,撂荒地主要以旱地为主。撂荒地类型以坡耕地和质量较差的耕地为主,撂荒耕地撂荒年限时间跨度较长,最早的撂荒时间为1982年。
(3)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产生了显著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会加剧耕地的撂荒,而且对水田撂荒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旱地撂荒的影响程度;农业劳动力的低素质化会加剧耕地的撂荒;农户的兼业化会加剧耕地尤其是水田的撂荒,其对旱地撂荒的影响为正向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为正向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4)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增加和耕地转出行为能够有效的缓解耕地撂荒情况,耕地自身特征、农户的耕地转出行为和区域特征均会对耕地撂荒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缓解研究区耕地撂荒的政策建议:(1)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2)推广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3)加强和完善山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
武陵山区是我国现有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析出,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耕地撂荒现象严重。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中的酉阳县、武隆区和沿河县作为研究区,以调查获取的共计563份农户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和耕地撂荒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山区农村劳动力及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然后,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和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分别选取耕地是否撂荒、耕地撂荒面积、水田撂荒面积、旱地撂荒面积和耕地撂荒率5个变量作为因变量,再从家庭劳动力结构特征、家庭收入特征、家庭耕地特征和区域特征四个方面选取共计16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对自变量之间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模型和Tobit回归分析模型来研究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的影响。
本文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回归模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研究结论:
(1)研究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和兼业化的现象。数据显示,农业劳动力中65岁及以上人数占比为20.71%,远大于7%;农业劳动力中女性的占比为49.27%;研究区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其中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6年,将近70%的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研究区农业劳动力身体健康状况结构不理想,仅有32.85%的农业劳动力身体健康程度为优;劳动力整体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户兼业现象普遍,74.60%的农户存在兼业情况。
(2)研究区耕地撂荒情况较为严重。在563户农户中共有241户存在耕地撂荒行为,占总农户的比重为42.81%,调查农户的总撂荒地面积为725.27亩,户均耕地撂荒面积为3.01亩,耕地撂荒率为22.51%,其中水田撂荒面积为117.28亩,旱地撂荒面积为607.99亩,撂荒地主要以旱地为主。撂荒地类型以坡耕地和质量较差的耕地为主,撂荒耕地撂荒年限时间跨度较长,最早的撂荒时间为1982年。
(3)农村劳动力结构对耕地撂荒产生了显著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会加剧耕地的撂荒,而且对水田撂荒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旱地撂荒的影响程度;农业劳动力的低素质化会加剧耕地的撂荒;农户的兼业化会加剧耕地尤其是水田的撂荒,其对旱地撂荒的影响为正向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耕地撂荒的影响为正向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4)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增加和耕地转出行为能够有效的缓解耕地撂荒情况,耕地自身特征、农户的耕地转出行为和区域特征均会对耕地撂荒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缓解研究区耕地撂荒的政策建议:(1)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2)推广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3)加强和完善山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