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抗菌肽CPAlo--1376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抑真菌活性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uwu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一种既可取食草本植物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又可取食木本植物桃、板栗等果树果实的多食性害虫。桃蛀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强大的先天免疫系统,以至于在取食不同寄主时面对不同病原微生物而不被感染。桃蛀螟的体内能产生多种具有杀菌和抗病毒能力的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它们是其重要的免疫效应因子。抗菌肽是生物有机体先天免疫的反应产物,是宿主为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而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具有抑菌谱广、作用机制独特、热稳定性好等特点。作为免疫效应因子,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往往受到宿主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受到病原物刺激后表达量会大幅提高。我们在前期桃蛀螟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发现有多条未知的基因序列在其取食不同寄主时显著上调,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推测它们为抗菌肽基因。本研究选择其中差异较为明显的CPAlo-13768基因进行了转录模式分析和蛋白重组表达,并测定了重组蛋白和人工合成多肽对玉米常见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期望研究结果能为揭示桃蛀螟寄主适应性机理和昆虫抗菌肽产品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PCR技术获得了抗菌肽CPAlo-13768基因编码区序列,并对编码区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抗菌肽CPAlo-13768的序列中具有信号肽序列,理论分子量为6.37kDa,等电点为8.29,为疏水性稳定蛋白,二级结构中存在3个β转角和由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个分子内二硫键构成。在NCBI的序列比对中,未找到与CPAlo-13768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因此推测其为新的基因,该基因在GenBank登录号为MW133083;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长臂天牛(Acrocinus longimanus)Alo系列抗菌肽最为接近,推测其对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利用RT-PCR技术研究了抗菌肽CPAlo-13768基因的转录模式,明确了其在桃蛀螟不同虫态及组织内的分布与表达情况。抗菌肽CPAlo-13768基因在桃蛀螟成虫和4龄幼虫中高表达,成虫中主要在雌、雄成虫头部高表达,幼虫中在脂肪体高表达。
  (3)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PAlo-13768并进行了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蛋白印迹及WB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有效表达,外源表达最佳条件为菌液OD600在0.6时加入终浓度为0.5mM的IPTG,30℃下持续诱导6h,获得的重组蛋白表达量为108.73μg/mL。重组蛋白经肠激酶切及纯化分离,获得的目的蛋白CPAlo-13768为11.51μg/mL,约占重组蛋白总量的10.59%。
  (4)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鉴定了抗菌肽重组蛋白和人工合成多肽对玉米7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菌肽重组蛋白对禾谷镰孢-S、禾谷镰孢-J、玉蜀黍平脐蠕孢、炭色长蠕孢、弯孢霉、玉拟轮枝镰孢菌和嘴突脐孢的平均抑制率为11.12%-25.65%,其中对炭色长蠕孢和嘴突脐孢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24.12%和25.65%;人工合成多肽对7种真菌的抑制率为4.59%-45.13%,其中13768-1和13768-3对炭色长蠕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43.44%和45.13%,13768-2对弯孢霉和炭色长蠕孢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39.62%和38.55%。
其他文献
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可以获得高精度与高层次的几何数据,其已经广泛应用于林分参数提取、树干提取、单木分割与建模及生物量估计等研究。将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快速标记为地面、树干与枝叶三个类别可为上述研究奠定基础,所以研究林分点云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提出了基于特征选择的定近邻特征与动态近邻特征的逐点分类技术,同时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分割的点云分类算法
学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循环研究中重要评判因子,是评估森林固碳能力和碳收支的重要参数。准确估计植被生产力,能够预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科学认识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且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对进一步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植被生产力估算模型由于是在特定区域建立和验证,不具备普适性。所以将3PG碳生产模型应用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需将特定因子进行优化,
激光雷达作为主动遥感技术具备获取地表物体三维坐标信息的能力。并且伴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激光雷达系统已逐渐具备了获取波形信息的能力,即可以获得独立的点云数据和波形数据,并且波形数据是未处理的原始回波序列,点云数据由硬件系统直接产生,进一步推动了激光雷达在林业中的应用。由地表复杂起伏引起的坡度对波形有一定的展宽作用。地形变化会通过以下两种情形对LiDAR的森林回波波形产生影响:①地表起伏使森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光合作用在缓解温室效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森林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提供关键数据,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指标,也是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积极响应国家护林育林的政策,应加强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长期
该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一种处理恶臭气体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复合式生物床反应器.该反应器按床体类型可分为固定床和移动床两部分,而按反应器内部生物生长状态,则可分为固着生长系统(生物膜)和悬浮生物系统(活性污泥)两部分.
该文研究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辅酶Q的方法.该方法能迅速、准确的测定辅酶Q的含量.辅酶Q紫外标准吸收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0168x-0.0146(R=0.9955),x为辅酶Q的浓度,y为吸光度.另外还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辅酶Q的条件.研究并比较了皂化法、索氏提取-皂化法、索氏提取法提取辅酶Q的效果,其中以皂化法效果最好,得率最高.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了豌豆根瘤菌生产辅酶Q的最佳培
学位
该研究利用超临界CO萃取技术,结合大蒜风味的生成机理,对影响大蒜风味成分萃取的多种因素,如大蒜品种、预处理条件、萃取参数、夹带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萃取、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萃取得到的大蒜风味成分进行了理化分析、GC-MS联用分析及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证明超临界CO萃取法可获得由大蒜油及大蒜油树脂组成的大蒜风味成分,具有传统提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大蒜的风味化学及大蒜超临界
学位
以14年生豆梨贴黄花梨(Pyrus pyrifolia Nakai)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及其与6-BA等激素在梨树上的应用技术.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LC)、红外线CO分析法、石蜡切片法等,研究了GA对黄花梨果实发育状况、成熟和品质、果实细胞数目、细胞直径、呼吸强度及内源激素等的生理效应.
学位
草莓是集多年生性和光周期性于一体的植物,其丰产和促成栽培的基础是成花的调控,而有关Ca和CaM的研究又是当今植物生理学的最活跃的领域.为了解明Ca和CaM在草莓成花过程中的动态及调控机理,该研究以宝交早生为试材,清水作为对照,采用Ca-CaM 的促进剂(Ca载体A)和抑制剂(Ca专一性螯合剂EGTA;CaM拮抗剂TFP)进行喷布处理,研究了它们对不同条件下(自然、人工)草莓花芽分化率和成花前后生长
学位
该文以合成的针铁矿、非晶形氧化铝和Bayerite等铁、铝氧化物以及高岭土为对象,探讨了离子强度较强条件下,这些矿物表面重金属离子Cu的吸附-解吸特点和机理;研究了大分子(HA)、小分子(Glu、Qxalate)等天然有机配体,对Cu离子吸附的影响和机制;讨论了大、小分子有机配体起影响作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