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碎片对“土壤-微生物-水稻”系统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膜具有保温、防潮、水土保持和防虫等功能,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其中聚乙烯(PE)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农膜类型,其分子结构稳定,可在土壤中残留200-400年,导致塑料碎片的逐年积累。据报道,在土壤中残留的塑料碎片会破坏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威胁土壤作物、微生物和动物生长。面对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大部分研究当前仍集中在塑料碎片在室内数天或数周内对单一环境因素的影响,塑料碎片的环境影响与作用机制现阶段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对塑料碎片(PE)老化处理后,通过4个月的盆栽对照实验,探讨不同塑料碎片浓度对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群落和水稻生长的影响。此外,环境中塑料碎片的会持续受到土壤温度、p H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基于实际土壤的区域差异性,本文选取土壤酸碱度作为变量,探讨酸碱土壤条件下塑料碎片对环境因素影响的异同。最终结合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阐述塑料碎片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塑料碎片持续降低了土壤养分(碳、氮、磷、腐殖质类物质)储量,增加了磷和可溶性有机质(DOM)的比例。在水稻完熟期,塑料碎片处理组土壤中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60.86%、52.51%和34.83%;(2)塑料碎片促进了优势种群的生长,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细菌的总丰度。塑料碎片的存在同时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Shannon指数在塑料碎片处理中降低了0.69-7.55%。PICRUSt细菌代谢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其代谢功能。(3)塑料碎片抑制了水稻的分蘖,降低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当塑料碎片浓度大于4 g·kg-1情况下,水稻更早地达到最高分蘖期并过早结束分蘖,当塑料碎片的浓度达到6 g·kg-1时,与对照相比,水稻根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失衡。(4)塑料碎片在不同p H土壤条件下的环境风险差异显著。相对原土环境,酸性土壤(p H=4.5)中塑料碎片显著减少水稻分蘖数;碱性土壤(p H=8.5)中塑料碎片更显著地影响微生物和有机碳下降趋势,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于分别下降67.33%、49.02%和72.75%。(5)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塑料碎片对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排序为:土壤养分(|P|=0.74)>微生物(|P|=0.50)>水稻(|P|=0.21)。且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间接加剧农业生态系统中塑料碎片的环境风险。本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生态系统中塑料的使用、回收管控与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地膜覆盖打破了农作物种植的地域局限,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化农业进程。但由于聚乙烯地膜降解时间长、地膜使用量不断攀升加之农民回收意识薄弱,地膜残留逐渐增多。可降解地膜致力于从源头上降低残留量,是解决“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覆盖可降解地膜是否对土壤的健康完全无害,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盆栽黄灯笼辣椒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残膜类型(生物可降解残膜BP、聚乙烯
学位
天然橡胶是海南重要的经济作物,合理施肥是促进橡胶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海南橡胶林下施肥仍以化肥为主体的橡胶树专用复合肥为主,海南橡胶生产过程中胶园土壤酸化、板结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改善胶园土壤环境,促进海南橡胶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20年6月-12月布设盆栽试验,于2020年4月布设野外大田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处理下幼苗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指
学位
高大浓密的冠层、丰富多样的物种、复杂的生境以及强大的环境影响力,加之其缓解变暖的突出作用,热带雨林成为了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深入了解和明确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及其通量大小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至关重要。涡度协方差技术是目前生态系统尺度直接测量通量和能量最可靠的方法,但该设备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进而影响观测结果。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能量收支闭合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通量监测结果的精
学位
海南岛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面积都逐渐增大,人为干扰对城市周边和城区绿地的影响也逐渐加剧。鸟类作为最常见的城市野生动物也是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因此研究城市城区和郊区鸟类群落的分布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生境中的植物群落特征的关系,有助于保护城市鸟类群落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研究以海口市和三亚市城区和郊区的绿地斑块为研究区
学位
氮、磷的过度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近海岸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传统近海陆源污染物管理往往忽视流域尺度的污染排放时空特征,使近海陆地非点源污染的量化和减排策略的探索仍然是当今环境问题的难点,其主要原因为农业非点源污染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传统方法上以行政单元分配污染物造成不平衡的局限性。本文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在流域尺度下,基于土地利用和统计数据,结合气候
学位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有效减容(约90%)、减量(约70%)和产能,已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垃圾围城”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但焚烧发电会产生20-30%的焚烧残渣,其主体是炉渣和飞灰。它们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较高,严重影响到炉渣和飞灰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本文通过分析它们在源头产生过程中基本性质和风险物质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稳定化处理和回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别收集了炉排
学位
在异质生境中,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有助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影响种群更新、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过程。然而,大多数有关叶功能性状的研究多集中于物种水平,且聚焦于植物冠层表面阳生叶片,忽略了叶片性状的种内变异和不同冠层梯度生境差异对叶片的影响,这可能限制了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动态全球植被模型预测植被响应未来环境变化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常见榕属植物斜叶榕(Ficus tinct
学位
附生植物对于维持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分平衡、养分循环和为动物提供食物和庇护场所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附生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因而自身、生境受到破坏后易导致濒危且很难恢复。其中附生兰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附生植物。研究附生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其生境保护和植株繁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调查了海南鹦哥岭保护区附生兰的资源状况,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B
学位
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一种由细菌自絮凝形成的特殊生物聚合体,其具有结构紧凑、高沉降性和生物活性强等优势。好氧颗粒的快速形成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利用活性炭作为载体诱导污泥颗粒化快速形成机制的研究尚缺乏。研究中利用槟榔废弃物与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了污泥基活性炭,优化了制备条件,通过负载FeCl3,实现活性炭的正电化;利用制备活性炭作为内核,快速诱导出低碳源污水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并研究了
学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是海南岛和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与其他国家公园不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分布着多条国道、省道,以及一条高速公路(G9811)。道路、车流及路面径流等产生的生境隔离效应、重金属污染等可能通过长期积累影响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本文选取2000年、2010年、2019年(高速公路运营后)的道路分布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法来探究高速公路
学位